【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香港文化政策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全球化
.顧問教師: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通識科主任 李維儉
◆學習目標
知識
•認識香港的文化產業及其重要
•透過了解影響文化行業發展的社會因素,思考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例如重視經濟收益
技能
•描述及分析數據以說明社會現象
•利用資料提供的線索,推論及解釋現象成因
•透過正反論據,提出具說服力的立場
態度及價值觀
•反思社會價值觀,欣賞文化藝術並追求精神生活
•關心香港不同行業的發展,並樂於為建立多元社會文化而努力
■資料回應題
◆1.指出資料A的趨勢,說明數據所顯示的現象。
【解題】此為一題兩問,同學須描述就業人數及佔總就業人數比例變化,並解說其反映的現象。
參考論點
整體而言,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就業人數多年來變化不大,反映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緩慢。2014年的文創產業就業人數比2013年有所上升,由207,490人增至213,060人,微增約2.7%。然而,2014年至2015年的升幅已減慢,到2016年更出現人數下降的情G,由213,880人降至212,820人,稍減約0.5%。雖然2017年文創產業就業人數回升約0.3%,但就業人數仍不及2015年的最高位。在文創產業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比例方面,數據上的變化更少,一直在5.6%及5.7%左右。總括而言,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就業人數變化不大,反映該產業的發展緩慢。
◆2.利用資料B,解釋導致資料A反映的現象的兩個可能成因。
關鍵字解碼
【利用資料,解釋……】 資料互證題,同學要使用資料B相關線索分析現象成因。
參考論點
?港人對藝術態度消極
香港人對藝術的態度比較消極及負面,使社會難以培育欣賞藝術的社會風氣,以至投身文創產業。根據資料B,香港學童學習音樂多為滿足長輩的期望以有「一技傍身」,甚至是出於「人有我有」的朋輩壓力。學童把音樂視為技能,以功利主義方式學習音樂,故不多人將藝術當成職業,並投身文化及創意產業。
?行業待遇差
在香港以文創產業維生並不容易,待遇不佳使投身文創產業的人更少。以資料B提及的劇場藝術行業為例,一份布景工作只有數千元收入,員工收入可能比最低工資還少。即使青年對文創產業有熱誠,但由於待遇不理想,因此難吸引青年投身。
■延伸回應題
◆3.「香港政府應承擔更大責任推動本港文化藝術發展。」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解題】 可考慮用資源分配及運用、長遠發展、重要性等作比較準則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上同意:
→ 政府擁有大量資源
文化藝術界需要基礎建設才能更好發展,資料C提及「場地不足」一直以來是本地推動藝術的難題,相比起由商業機構提供場地,政府興建專為文化藝術界發展的場地更能幫助業界發展。此外,文化藝術發展並非香港發展的主流價值,在缺乏商業支持,藝術團體難以自資發展。政府擁有大量資源,更應承擔更大責任推動本港文化藝術發展。
→ 政府可制定長遠政策
政府可透過制訂具遠見的政策,推動長遠人才培訓,長遠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根據資料A及B,現時文創行業未能吸引太多市民投身就業。針對此風氣,政府可以制訂更有遠見的政策,例如設立更多藝術學校及加強藝術教育,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藝術團體的影響力、資源及人才相對較少,難以施行長期計劃培育人才,故政府應承擔更多。
很小程度上同意:
→ 政府有更重要的民生議題處理
考慮到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利益,政府應平均投放社會資源,而非主力發展文化藝術。根據資料A,現時文創產業的就業人數只佔每年總就業人數5.6%至5.7%,可見文化藝術非本地的主流行業。雖然文創產業為本港的六大優勢產業之一,有助推動經濟發展,但現時本港不同的社會範疇同樣需要政府投入資源,例如社會福利及基礎教育等。政府應先關注比文化藝術涉及更多持份者及更重要的社會議題。
→ 自由發展空間更大
文化藝術產業需要適當的自由度發展,政府承擔更多責任未必有利行業發展。根據資料C,政府給了藝文圈許多政策方向和財政資源,例如興建藝術場地,提高市民的參與率。然而,文化藝術的精神就是自由、包容、多元,政府介入太多可能會抹殺部分不符合政府看法的文化。反而,主要由藝術團體自由發展,可以讓香港文化藝術更多元化,造就文化多樣性。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91031BZ.doc
[通通識 第6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