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中國以社會主義立國,直至改革開放以後才正式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外政策由「引進來」至「走出去」,再開始建設一帶一路。全球化浪潮對中國的影響有正面有負面,而在瞬息萬變的國際社會中,展望中國的角色將愈趨重要。
■數看中國×全球化
中國的全球化指數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KOF全球化指數」以經濟、社會、政治3個向度量度各國全球化的程度。2016年中國於全球203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79。(見表)
人民幣國際化
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以人民幣為國際交易結算的比例仍低。2019年7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為1.81%,而美元為40.01%。
.貨幣國際支付份額(2019年7月)(見表)
對外貿易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世界投資報告》,2018年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外資流入總額達1390億美元;中國亦是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投資總額達1300億美元,2008年相關排名中,中國排名11。
國家統計局指出,2018年中國獲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1350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46倍,年均增長15.3%。
製造業國家競爭力
據德勤《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報告,2016年中國名列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國家,但美國有望於2020年前取代中國成為第一,德國則緊守第三位。
■改革開放歷程
(1) 改革開放(1978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國的具體發展方向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簡稱「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當時提倡循序漸進式改革,先發展沿海城市,容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
1980年,中國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及廈門為首批經濟特區,給予外商優惠關稅政策,其後陸續開放沿海城市。港資及外資開始湧入內地,例如霍英東家族投資的白天鵝賓館於廣州開業、伍舜德家族取得外資企業營業執照等。
改革開放直至1989年六四事件後遇上重大挫折。當局以武力鎮壓八九民運後,中國遭許多西方國家經濟制裁,包括歐洲理事會在1989年6月底發表《馬德里宣言》 (Madrid Declaration)譴責中國鎮壓民主運動,並宣布制裁中國,如武器禁運、停止部長級交流等。改革開放的步伐減慢,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才再掀起改革開放的浪潮。
(2) 世界工廠(1990年代~)
「中國製造」的產品自1990年代起出口額大增,行銷到世界各地,故中國有「世界工廠」之稱。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較低,吸引大量外商設廠,而且內地的工廠與供應商距離接近,加快生產速度,令成本更低及效率提升。
不過,近年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勞動力密集型的運動鞋和服裝製造行業等,不少已遷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如Nike等大型企業早在1990年代中採用越南工廠代工,亦有愈來愈多服裝、玩具和鞋履的訂單轉移到孟加拉、緬甸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
(3) 「入世」(2001年~)
經過15年的談判,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簡稱「入世」),故中央政府須依據世貿的要求而修改相關規章和法例,進一步對外開放,接受經濟全球化的規則。例如中國按照入世承諾,逐年下調進口關稅,關稅總水平由入世前的15.3%降至2018年的9.8%。服務業方面,中國入世後開放服務業市場,准許境外服務商加入金融、建築、分銷、物流等市場,在世貿服務貿易分類的160個分部門中,中國開放了100個。
(4) 自貿區(2013年~)
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中央政府2013年起先後成立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主要目標是營造優良投資環境,推動國際貿易。其中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6個省區屬2019年8月新設的自貿區。國務院稱各區有不同的試點任務,如江蘇為建設開放型經濟發展先行區、廣西是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等。
2019年8月,深圳被定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則標榜「五大自由」(投資、貿易、資金、運輸和人員從業自由),望建構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5) 「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貫穿亞歐非大陸,為中國近年「走出去」的重點政策,以「五通」為重點,即政策、基礎設施、貿易、資金及人文交流互通。
2016年中國領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主要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融資。截至2019年7月,國家或地區成員總數為100個。
■知識增益
中國威脅論
隨茪什磢犖謢X國力提升,國際社會掀起「中國威脅論」,即中國強大會威脅亞洲,以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面對這種國際輿論,中國提出「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等概念,表示中國不會威脅現有世界秩序。「中國威脅論」包括經濟、軍事、意識形態、文化及環境等範疇。
■現代中國×全球化的挑戰
血汗工廠
全球化下國際生產分工,跨國企業為減省成本,將工廠設於人力成本低廉、環境管制較寬鬆的發展中國家,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正是大量跨國企業設廠之地。當中不少企業只茩咱芠ㄕ茤臻仇狺u權益,因而有「血汗工廠」之惡名,亦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2014年8月,江蘇省昆山市中榮金屬製品公司的拋光廠房發生大爆炸,造成逾200人傷亡,並暴露出該外資工廠工作環境惡劣。有勞工專家表示,地方政府為留住外資,對企業的監管可謂「隻眼開隻眼閉」,最終造成「染血」的GDP狂升。
污染被指影響鄰國
中國急劇發展,但主要以燃煤發電,衍生的污染問題直接影響鄰國,日韓兩國傳媒多次聲稱中國的污染物影響其國家。韓國於2019年3月7日經歷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霧霾,官民大多認為霧霾的源頭是中國,中國則反駁韓國說法,否認是污染源頭。
中國遊客增 質素待改善
部分中國人富起來後,也開始「走出去」。內地攜程網2019年9月底預測十一國慶假期有逾750萬人次出境旅遊,截至9月中,透過該公司申請辦理的簽證數量,前5國依次是日本、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該公司同年5月指出,《復仇者聯盟4》、《權力的遊戲》等外國影視作品熱播,拉動內地遊客到英國、克羅地亞等地。
惟插隊、亂拋垃圾、大聲說話等似乎與中國遊客畫上等號,如3批內地遊客2018年1月分別於外國機場因航班安排問題,以唱國歌或高呼「中國」等方式宣泄情緒及抗議,甚至與機場工作人員和警方發生衝突。
[通通識 第6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