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報章有港聞、財經、副刊等不同版面,各版記者熟悉及擅長的範疇各異,但正如《明報》港聞版前記者梁美寶所言,大膽、冷靜和批判思考是所有記者都需具備的特質。約200名來自高小及初中的小記者,本月5日齊集香港浸會大學,參加《明報》校園記者計劃的「小記者體驗營」;同場的傳媒人鄺凱亮則分享記者應緊記的職業操守。聽罷兩人講述記者生涯的苦與樂,不少小記者表示希望將來投身傳媒行業。
■高小講座
傳授「街訪」要訣 尋合適受訪者
《明報》港聞版前記者梁美寶先向小記者介紹報章不同版面,「像學校有任教不同科目的老師,報章分為港聞、娛樂、體育、財經、副刊等,處理不同類型的報道(及文章)」。她認為不同類型的新聞都有價值,如港聞記者多需即日處理新聞,時間較趕急、時效性較強;副刊記者多處理非即日新聞或專題,內容相對較軟性,可以較深入探討。
別全信受訪者 要有批判思考
無論負責哪個版面,梁美寶說「街頭訪問」是每個記者都接觸過的環節,所以小記者若有意將來入行,便要掌握相關技巧。她說,記者需記錄採訪內容、拍照、隨受訪者的回應動腦筋追問,「(記者)要有求真精神,不要100%信任受訪者的話,應有批判思考」。
尋找合適的受訪者亦十分重要,「例如某天的新聞是領展停車場加價,記者就此街訪時,要考慮受訪者是否與議題相關。舉例說,對方是駕駛者,而且會使用領展停車場,便有機會是『目標人物』」。
寫報道要節錄重點
梁美寶提醒小記者在街訪時,要問准對方是否願意拍照,完成訪問後要思考其意見能否回應議題,「姓名、年齡、相片、回應是街訪所需元素,寫報道時只需節錄bite(指sound bite),即對方所答的精闢句子及重點,以一兩句話概括」。
■初中講座
談娛記苦樂:隨時準備突發出差
鄺凱亮曾在不同報章、刊物任職娛樂版記者,與小記者分享當中苦與樂。他表示,若大家將來有意成為記者,要有不定時工作的心理準備,甚或要突發出差,「試過外出工作時突然收到公司電話,要我立刻回家收拾行李,(公司)已經買好機票,要我到外地跟進某宗新聞」。他認為:「記者能夠接觸不同性格、身分的人,培養思考和發問的能力。試想像若(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身為記者的你或有機會向國家領導人發問。」
要熟悉採訪位置如何搭車
採訪前,記者必須準備充足,若負責本地新聞,便需要熟悉各大熱門採訪位置和交通方式,鄺凱亮舉例說:「例如你做港聞,一定要知道如何從居所前往金鐘政府總部,一旦港鐵故障,乘哪輛巴士才能最快抵達等。」在外地訪問更會面對許多突發事件,他談到一次在泰國的經歷,「抵達當地後,才知道行李滯留在香港機場,但大部分的攝影器材和衣物都在行李箱堙A只能在當地貴價購買這些物資」。
藉真實報道說明操守重要
記者工作除了發掘真相外,鄺凱亮提到道德操守同樣重要。他以早前的「安心事件」(已婚歌手許志安與藝人黃心穎於車廂親熱片段曝光)為例,指出報道涉及車廂鏡頭拍攝的影片,請小記者思考媒體的報道、片段有沒有侵犯個人私隱。鄺凱亮總結在採訪期間記者應緊記的道德操守,如「不要因為自己的宗教、政治立場而影響報道」。
■小記者任務
兩名講者完成分享後,分別給予小記者任務:
訪問拍照前問准受訪者
梁美寶要求高小的小記者就兩宗報道——「世界衛生組織早前建議5歲以下兒童每日不要使用電子屏幕超過1小時」或「消委會早前公布部分食肆刺身有蟲」,模擬街訪5人,了解受訪者會否因而減少使用電子屏幕/會否因此不再吃刺身。小記者踴躍參與,並緊記梁美寶的提醒,先問准對方是否願意受訪和拍照。最後他們輪流分享訪問成果,有小記者稱在「街訪」時,有受訪者質疑該則新聞是否真確,梁美寶指出這也是持份者的意見。
未證實消息不宜作理據
鄺凱亮先簡介「安心事件」始末,初中的小記者再分為6組,討論「『安心事件』的報道手法、片段有沒有侵犯私隱」。他們認真搜索相關資訊,包括不同媒體的報道、涉及個人私隱的法律條文等。約20分鐘後,各組別匯報他們的看法。部分組別認為發放影片的司機可能侵犯個人私隱,而且他或有就該片段收取金錢回報,行為不道德。鄺凱亮提醒小記者,指出該司機收受金錢回報一說未經證實,故不宜以此為理據。但他欣賞小記者用心找資料,並引用《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
文:韓祺疇
圖:鍾林枝、韓祺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