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學時期,我太忙於關心社會。」這是林漢明對自己大學時期的簡述。由「基層」變「天之驕子」,他就像蜘蛛俠,深覺「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曾探訪艇戶、性工作者等,關心低下階層的困境。兜了一圈,他回到大學任教,見大學生光環褪色,貢獻社會的意志亦淡了。 曾探訪艇戶性工作者 1981年,林漢明入讀中大生物系,參加學生組織探討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又討論如何回應中英談判,同時四出了解不同階層,探訪過艇戶,亦曾到彌敦道食肆找性工作者。他記得當時與兩名女同學見到疑似性工作者,便尾隨她們,卻被對方質問,於是拿出中大學生證,對方即答應訪談,一談就是兩小時。 「當時發現原來學生證很有用。她們(性工作者)想上大學卻沒機會,羨慕我們這些大學生。」那一席話,讓他知道性工作者眼中的西裝客猶如禽獸,更發現很多聰明人因環境所限,有志難伸,社會上有不同的弱勢以不同形式出現,普遍大學生自覺享「特權」,就應多認識社會,回饋社會。 對比現今的大學生,他身為教授,又是宿舍舍監,自有一番觀察。他多次強調不想批評學生、尊重「宿生自治」,只願舉兩個例子:朝早8時半的課,以往學生來不及上課,深明是自己責任,現今學生反怪老師將課堂安排在朝早;另一是宿生讓外人留宿須登記,以往學生只知遵守,現今學生被揭「屈蛇」,反問為何宿舍不可通宵開放。 他認為昔日大部分人只求生存,如今情G不如以往惡劣,但大學畢業要出人頭地則較難。他指無論今昔,大學生亦有一分迷惘,以前大學生有一分責任感,現在大學生多只憂畢業後如何求職、買樓,認為社會有問題是政府責任,「要主動為社會做事」的意識減弱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