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燕生表示,大灣區並非人員通關愈便利往來愈好,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時充分考慮了香港的承受能力,稱過去曾經考慮得不夠好,港澳普通市民對自由行產生巨大反彈,國家必須控制內地人員前往香港,適當地製造障礙,一點一點探索前行。
明報記者 鄭海龍
「充分考慮香港承受力」
張燕生日前接受本報記者訪問表示,過去40年,開放改革帶來了很大進步,包括貿易投資在自由化和便利方面粵港澳做得很好,但也涉及一個問題,就是「粵港澳是有界的,是一國兩制」;現在內地人到港澳還是很困難,需要辦一個多月的手續。他稱其實要便利很容易,但國家要控制,因內地有14億人,香港則是700萬人,如果太便利,對香港來講不可承受。
他認為,國家制訂相關政策時充分考慮了香港的承受能力。「我們曾經考慮得不夠好,港澳普通百姓對自由行產生巨大反彈,就是因為14億人的經濟體和700萬人的經濟體之間自由化和便利化是有限制的」。他說,從這角度,就要在通關便利上製造障礙,「如果沒製造障礙的話,香港老百姓就會用各種極端方式反彈,因此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點探索前行」。
大灣區誰主導 「看主導的是什麼」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由誰主導,張燕生表示,「誰主導看能力,比如金融,全球優勢在香港,創新全球優勢在深圳,陶瓷製造業在佛山,看主導的是什麼」。不過他認為,港澳對灣區建設有不可替代作用,例如在發展現代製造、創新及金融,港澳在大灣區中有特別明顯的優勢。
他說,創新需要一流大學,香港有4所在全球排名100內的大學,「這對深圳尤其重要,因研發創新需要世界一流大學,因此深圳和香港在人才合作方面,香港有茷D常重要的優勢」。第二,大灣區發展需一流直接融資體系,做成資本市場,毫無疑問香港就是世界金融中心。第三就是一流的現代服務,這都是香港和澳門的強項,航運、貿易服務、信息服務、專業服務,香港有世界級優勢;澳門在文化娛樂旅遊休閒有世界級優勢。因此粵港澳合作是將港澳世界級優勢和珠三角結合起來。
港澳研究會副會長:要給港人獲得感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表示,大灣區本身的動因是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發揮港澳在對外開放功能的作用,對整個國家開放有重要作用,而大灣區也要給港澳居民有「獲得感」,包括怎樣解決港澳居民在內地的同等待遇問題,「這個也是很重要的」。
中央設立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郭說這是重要協調機構,成員包括港澳特首、發改委、港澳辦、中聯辦以及廣東省官員等,「中央層面制定很多政策,比如金融開放、人員簽證、海關、邊檢等都要這個機構來協調」。他稱除了大的規劃,還有一些專項規劃,如交通基礎設施,將來還包括能源、垃圾處理、環保等都要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