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8年春天,中國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成立「自然資源部」,幾個月後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下稱「九北」)踏上征程,任務重、時間緊的九北還沒出發,便先創下「時間最短」的第一項紀錄,對參與的幾十位科學家而言並非一項好消息。從出發到雪龍號返航,再到科考隊在雪龍號甲板發布九北航次順利結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多項「最多」後,至此原本的擔心才化成喜悅。 「九北」是自然資源部成立後首次展開極地科考,69天的航程在中國歷次北極科考中為最短的一次,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科考隊在冰區內還遇到以往不多見的複雜冰情。雪龍號船長沈權日前透露,今年的冰情很奇怪,有些不按常理出牌,在重重困難下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績,讓科考隊首席科學家魏澤勳倍感驕傲。 魏澤勳總結稱,九北期間科考隊先後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區域等海域,展開基礎環境、海底地形、生態、漁業、海冰和航道等綜合調查。這對大陸北極科學研究、業務化監測體系建設、北極環境評價和資源利用做出積極貢獻。 他說,其中,九北首次在極區成功施放大陸自主研發的「無人冰站」、「水下滑翔機」、「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標」等無人值守觀測設備,使中國的北冰洋考察從夏季延續到冬季,提升中國對北極環境的觀、監測能力。首次在極區展開岩石拖網作業,所獲得的樣品還將與地球物理觀測資料結合,為研究楚科奇邊緣地的演化過程和評估極地多金屬結核結殼的資源潛力提供詳實的基礎資料。另外,九北航程中實施88個海洋綜合站位和10個冰站的考察,冰站數量、冰基浮標以及錨碇觀測平台的布放量,均為中國歷次北極科考之最。 在九北出發前半年,大陸首次對外發布北極政策白皮書,其中,大陸闡明自身定位和政策目標,白皮書中指出,做為地緣上的「近北極國家」,大陸的北極政策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 九北最後一個科考作業網站順利完成後,科考隊領隊朱建鋼露出久違的笑容。當被問及是否如釋重負,朱建鋼笑著說,按時完成既定科考任務當然開心,但更欣慰的是,做為北極科考的國家隊,此行沒有辜負國家的期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