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見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及解釋政府對青年新政兩議員宣誓時做法的回應。
資料曾指出行政長官梁振英及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的回應,故可引述此兩點,再分別解釋。
特首梁振英:宣誓是莊嚴的事
• 針對議員未按既定程序宣誓,以各種手法表達個人對政權的不滿,如展示「香港非中國」旗幟、將中國的英文「China」讀成「支那」、疑似講粗口等
• 認為這種行為不尊重「宣誓就任立法會議員」此一莊嚴儀式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任何有常理的人,看到兩位議員用此方法宣誓都會感到痛心和失望
• 認為兩人的表述方法帶侮辱、傷害國人感情
• 「支那」在二戰時是對「中國」的侮辱稱呼,兩人的做法有侮辱國家及國民之嫌,傷害民族情感
• 由此可見,政府從宣誓禮儀、國家民族情感等角度去回應,是負面批評
◆延伸回應題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青年新政議員宣誓風波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現象,並分析此現象可能對政府施政帶來的影響。
◇兩名青政議員的立場
• 在宣誓期間宣示「香港非中國」、以言詞對政權(港府和中央)表達不滿,因未按既定程序宣誓而被裁定宣誓無效
• 兩人都不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
• 青政是本土 / 自決派之一,主張港人自決前途等
◇ 反映社會現象(1):本土 / 自決勢力抬頭;部分港人對國家有「離心」/ 國民身份認同感低
• 立法會議員是民意代表,梁、游二人是直選議員,背後有一定數目的支持者(認同其政治立場和主張)
• 青政二人當選,反映社會上持「香港非中國」想法的人不少;是「本土 / 自決勢力抬頭」的佐證之一
• 近年有關身份認同的民意調查顯示,市民認同「香港人」身份比率節節上升,而認同「中國人」身份比率則屢見新低,尤以年輕人為甚
◇ 反映社會現象(2):對國家民族的不同看法,引致社會爭論不休,加劇分化
• 經歷抗日戰爭的人覺得青政議員侮辱華人,例如新界社團聯會有約百人及兩名抗日老兵示威,以示不滿
• 一些政黨認為不應以發音去決定宣誓是否通過,例如人民力量陳志全,但他指出即使討厭一個政權或政府,亦不應侮辱該國人民,認為兩人應自己承擔後果
• 梁、游強調自己沒做錯事,故不會為「支那」一事道歉 → 社會對此事有不同看法,雖然社會很多人反感及不滿,但亦有人不覺得這事有犯錯 → 大家對民族和國家的看法不同,社會爭論不休,加劇分化
◇上述現象可能對政府施政帶來的負面影響
政治光譜拉闊,意見更分歧 →
1)或加劇社會矛盾;
2) 非建制派與政府的衝突增加,關係或更惡劣;
3)加劇立法會建制派與非建制派間的角力;
4)街頭抗爭、「不服從」手法進入議會等,更難以就一個議案達成共識,拖慢政府施政及管治效率 → 影響民生,損害管治威信 → 形成惡性循環
◇上述現象可能對政府施政帶來的正面影響
本土派議員宣誓事件 →
1)政府或會檢視現行政策和制度(如教育、社會政策等)是否引致青年不重視國家民族;
2)政府為防日後立法會不斷出現衝突,會努力改變政策或建議修例,減少延慢政策而影響民生;
3) 政府為讓政策通過,或對非建制派作出一些讓步,施政產生變化,可能帶來正面影響
顧問教師:陳志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