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大西洋近年最強颶風「馬修」(Matthew)於當地時間10月4日登陸海地(Haiti),以每小時約230公里的風速,將部分地區夷為平地,造成近千人死亡,約12萬幢房屋損毀,17.5萬人無家可歸,逾140萬人急需人道救援。海地西南部蒂伯龍(Tiburon)半島西端傷亡最多,大量民眾因樹木倒塌、雜物亂飛或河水氾濫而死亡。內政部指部分社區因交通或通訊中斷,暫未清楚傷亡情況,隨著搜救人員趕抵這些地區,死難人數會進一步上升。聯合國形容,這是自2010年黎克特製7級地震以來,海地最嚴峻的人道危機。
「馬修」過境10小時,部分地區雨量達半米,造成水浸和河水氾濫,洪水混雜垃圾、污泥和糞便,沖淹街道、鐵皮屋和農地。截至10月9日,最少13人因霍亂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災區缺乏乾淨飲用水,加上10月雨季有大量蚊蟲滋生,或加劇霍亂及其他傳染病疫情,所以額外運送100萬劑疫苗往海地應急。2010年海地大地震後,亦曾爆發霍亂,導致逾萬人死亡。
風災過後,雖然部分地區民眾已重啟商業活動,但自來水、電力、交通運輸及通訊服務仍未全面恢復。海地押後原定10月9日舉行的總統選舉,至11月舉行。
不滿救援慢 有災民襲物資車
10月15日,重災區萊凱(Les Cayes)約有100名災民因不滿救援進度緩慢,向運送救援物資的聯合國車隊投擲石塊,掠奪物資,維和部隊及當地軍警發射催淚彈驅散災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日在海地總理讓—夏爾(Enex Jean-Charles)陪同下,旋風式訪問萊凱,逗留約4小時,其間到訪一間臨時收容中心並視察災情。他表示眼見災區建築幾近全毀,感到難過,明白災民等待緊急援助的急切與憤怒,但強烈譴責針對人道救援車隊的襲擊,承諾會加緊救援,盡可能動用各種資源和醫療支援,包括設立信託基金、制止霍亂疫情。他同時對國際社會反應冷淡感失望,促各國伸出援手。
海地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第二大島上,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88.7人,比牙買加、古巴等地高,是全球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還不時受風暴和地震來襲。2008年海地4度受風暴吹襲,致約800人喪生;2010年1月首都太子港一帶黎克特製7級的地震,超過22萬人死亡。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海地天災不斷 各國「救援疲勞」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UNISDR)2016年10月13日發表報告稱,1996至2015年的20年間,各種自然災害已造成近23萬海地人死亡。惟各國對海地出現「救援疲勞」,響應籌款漸乏積極。
英國廣播公司(BBC)有報道指出,海地2010年發生7級大地震,多國均主動捐款賑災,國際捐款達100億美元,數以千計海外民間組織亦在當地協助救災。對比之下,今次「馬修」風災後,聯合國宣佈為海地發起緊急籌款計劃,募集1.2億美元,應付災民未來3個月基本生活需要,至10月中僅籌得目標的12%。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承認,在環球經濟欠佳下,部分國家出現「救援疲勞」。
屢釀大傷亡 聯合國:做好預防原可免
多災多難的海地亦衍生依賴外援的情況,難以自立。UNISDR主席格拉瑟表示,一個國家在天災中的死亡人數,與社會經濟狀況有明確關係,然而海地一再遭受大型天災導致重大傷亡是「誇張且不能接受」。他強調只要做好預防,傷亡原可避免。
有評論批評,各國捐款缺乏協調,只有小部分真正造福災民,其餘往往浪費於行政上,例如高薪聘用海外救援人員。同時,國際組織的工作人員不時取代當地官員的決策角色,削弱當地政府功能,甚至衍生依賴外援的文化,海地更難自立。儘管有國際社會介入,海地的貧窮與政治問題仍將長期拖累國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