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神舟十一號航天任務如何彰顯中國的綜合國力?
◇解題:
•宜就「綜合國力」下簡單定義 •資料回應題,應引用資料輔助說明 •論述時要緊扣論點如何反映中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答案:
• 根據資料,神舟十一號的技術較「神十」改進;今次飛天任務,太空人將在太空逗留長達30日,為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全球第3個有能力載人上太空國家)
• 根據資料,天宮二號與「神十一」對接,為2022年中國計劃建立永久太空站的重要一步,標誌中國載人航天邁入太空站的新時代。而國際太空站預計於2024年退役,若中國的計劃順利,屆時可能擁有全球唯一一個永久太空站,讓太空人和科研人員能做較長期的實驗→能在航天科技上取得重大突破,反映中國的航天技術達高水平、人才兼備(航天任務耗資龐大、要求高度精準技術能力)等→中國掌握相關技術,不單顯示科學實力,更能加強國防科技以維護國家權益,彰顯綜合國力強大
◆延伸回應題
2. 中國不應大力發展航天科技,應先將資源用作改善民生。你同意嗎?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
■參考資料
1. 明報通識網熱門專輯「神舟十一號升空」:link.mingpao.com/15642.htm
2.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www.cmse.gov.cn
◇解題:
• 中國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資源運用上較發達國家面對更大限制;而在民生發展需求上,政府面對複雜、多元的訴求
• 「不應……,應……」句子暗含比較,題目涉及資源應用優次問題,解釋為何取甲捨乙時,宜帶出背後的價值觀或評鑑準則,例如迫切性、受惠人數等
◇「同意」的論點可參考:
• 社會有眾多問題待解決:航天科技耗資龐大,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高達7000萬,近年社會對解決/紓緩教育、醫療和住房問題(「三座大山」)的聲音愈來愈大,更應善用有限資源,先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安穩,減少社會紛爭,有利經濟發展→提升硬實力╱綜合國力;國民生活水平改善,是躋身發達國家的指標之一,同樣可支撐未來的航天科技發展
• 或引起別國反彈:通訊和導航衛星均具高軍事價值,國際間素有「中國威脅論」一說,今中國的相關科技進步,引起別國愈來愈大的猜忌,例如中國會威脅別國安全→或導致軍事競賽、其他國家聯手牽制中國(如締結經濟同盟,圍堵中國)等→不利中國提升綜合國力
• 航天科技技術有利民生:航天科技如衛星,目前已普遍運用在即時通訊、氣象預測、導航和資源勘探上→同樣能改善人民的生活素質,例如全球化下,通訊發達有助國民與國際社會交流和接軌
• 直接提升軍事實力:通訊和導航均具高軍事價值,能提升一國的國防能力→提高硬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如在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中擁護有利自身發展的議案、爭取更平等待遇→更有利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