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香港的學校很喜歡辦遊學團,有些到內地或東南亞,有些更遠及歐美。如果經濟能力許可,能夠在暑假炎炎的夏日走出香港,近距離接觸外地文化,擴闊視野,確是愉快及有益的事情。然而,坐了十多個小時候的飛機,花了一筆錢,不保證你能夠開闊眼界。旅遊是自學的過程,需要不斷觀察和比較,這樣新鮮的景象才能夠成為我們經驗的一部分。
三月份到了芝加哥開會,去美國是長途的旅程,在飛機上呆了十多個小時,看了四齣電影,才到達目的地。離開香港時,溫度與濕度都鄭重提醒了我,夏天已經來臨了,但下機後看到的芝加哥,竟然還是下茬楚A手腳頓時變得冰冷。幸好有一天,天氣回暖,在高達14度的氣溫下,我可以在城市自由活動。
德萊塞筆下的大都會
這次我來芝加哥有特別的意義,近年寫了一篇文章關於美國著名的作家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他來自鄉下,20世紀初來到繁榮的芝加哥城市找機會,後來成為出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嘉麗妹妹》(Sister Carrie, 1900)和《郎心如鐵》(An American Tragedy, 1925)都是關於從鄉下到城市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遇到的種種引誘和經歷的變化,改寫他們的命運。有趣的是,這兩部小說都曾經改編為香港電影,分別是《天長地久》(1955)和《毒丈夫》(1959)。我第一次來到芝加哥,想看一看這個在德萊塞筆下的大都會。
芝加哥保留茷雃h美麗的舊建築,所有導遊書都會提到1871年的大火,因為芝加哥風很大,火勢快速蔓延,燒了兩天,死了300人,10萬人無家可歸。芝加哥在大火後,有意打造成一座現代城市,在20世紀初是現代城市的代表,怪不得德萊塞會跑到這兒發展。
逛百貨公司 反思物質過剩
物質的引誘是德萊塞小說重要的元素,於是我在極度溫暖的14度天氣下,走到一座非常古雅的建築物,它是20世紀初代表茠娃镼@界的高級百貨公司Marshall Field & Company,現在改名為Macy's。這真是一間超大型的百貨公司,例如光是手袋部已經是整整一層崇光的空間。建築設計非常優美,樓底高,站在中間望向各層的物品,完全可以想像20世紀初那種繁榮的景象。一個當時從鄉下來的年輕人,一定會被這堛漯娃閰狶l引。然而,一個世紀以後,公司已經易名,這埵A不是最高級的百貨公司,在偌大的空間中,堆滿了很多衣服,以大減價銷售。有些衣服不規矩的掛在衣架上,有些甚至掉在地上,沒有人理會。因為這堛漯韃★磞b是很大,這個眼前的畫面,讓人感到的再不是物質的引誘,而是物質的過剩。我站在這所遊人甚少的百貨公司中間,想到這麼多的衣服無論如何是買不掉的,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物質嗎?
旅遊是一段自學自省的過程,我還是很喜歡芝加哥,因為我認為一個大城市是可以讓人找到過去與現在的。
文、圖: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黃淑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