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耕者批生態區「過界」草苗佔田 「都唔知種菜定除草」
【明報專訊】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有11公頃被劃為農業區,出租予農民以生態友善模式運作。生態區毗鄰農業區,種植茪j片水稻和濕地植物,漁護署希望吸引野生雀鳥到來覓食,同時提升塱原生態價值。有農民抱怨,生態區的保育「踩過界」,不但導致大量草苗佔據自家農田,大批雀鳥亦會「偷食」農作物。農民楊先生怒道:「我M家係耕田、生活定幫你保育呀?」
佔地較收地前大縮 雀鳥偷吃
自土拓署2019年興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範圍內大量農民須交出土地,直至2022年獲邀返回公園內的農業區復耕。現時農業區有34戶農民耕作,40多歲楊先生是其中一人。他表示,收地前共有8斗地(約5392平方米),現時在農業區只獲發2.9斗(約1955平方米),且鄰近生態區。他稱現時保育區種植大量水稻,導致農田草苗頻生,草苗生長速度快,大約半個月便能長至及膝,且容易播種,加上園內設灌溉水道,草苗種子隨水輕易流達農業區的田地,長出新一批青草。
嘆辛苦清完 下周又長出
楊先生原種植西洋菜和番薯為生,他說現時工作變成每天除草,每天早上6時起H,一直除草至晚上7時。他稱,一斗田大約有15行,每天只能清理3行。辛苦過後,下一周又長出新草,形容「做到黐肺」,農耕工作亦因此受影響,收入僅達「最低工資」,慨嘆「都唔知我係種菜定執草」。被問為何不另覓農地,楊先生稱自小跟爸爸在塱原學習耕種,對該片土地有情意結,縱使經歷過收地,亦知道復耕不易,仍堅定說「唔走喇,我鰜蚺j」。
此外,稻米吸引大批野生雀鳥聚集和覓食。60多歲林女士同樣於農業區耕種,曾被大量雀鳥偷吃番茄,令她要找長布蓋蚞蒹藿A田;又說公園曾出現松鼠偷食竹蔗,又要耗時用黑布遮蓋整枝竹蔗。
身兼新界本地農協會主席的農民黃七娣表示,整個生態公園規劃原意是好,保育生態同時發展有機農耕亦是必要,但認為保育和農耕毋須分開,「我唔明,點解要分開農業區同生態區,我]農民識變」。
農協主席:不解劃開農業生態
現時署方於生態區種植水稻、馬蹄等濕地植物以保育生態,在黃七娣眼中,農民同樣有能力以有機方式種植濕地植物。她認為,農民有更多實務知識分辨在旱地和濕地能種什麼,認為與其規定農民在農業區耕種,又為生態區設多樣限制,倒不如融合生態區和農業區,不僅讓農民在耕種時有更大自由,亦可做到真正保育,「起少瓛L水池同建築,先可以真正回歸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