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行GBA:秋冬來鳥
【明報專訊】每年11月至翌年2月,大灣區都迎來最佳觀鳥季。氣候適宜、環境優越、食物豐富,讓大灣區成為候鳥遷徙路上的重要補給站和越冬棲息地。廣東省林業局表示,廣東候鳥多達389種,佔該省鳥類物種70%,在全國省份排第五。白鷺、鸕鶿、黑嘴鷗、黑臉琵鷺、紅嘴鷗,想一睹牠們的風采,可考慮以下幾個觀鳥聖地,但別忘記「不打擾」、「不誘拍」,做個文明觀鳥人。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廣州白雲山
白雲山早在9月下旬已迎來候鳥遷徙,錄得猛禽黑冠鵑隼、鳳頭蜂鷹、鳳頭鷹、蛇雕等15種候鳥,過境逾千隻次;其中白雲山龍虎崗單日最高錄得過境猛禽10種,達140多隻次。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義工表示,廣州位於全球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上,因此每年都有眾多鳥類經過。作為熱門的候鳥過境觀賞點,白雲山自2021年起監測到的季節性遷徙鳥、旅鳥種類和數量均顯著增加,猛禽集體出現頻率也漸升。
白雲山致力建立集鳥類觀賞互動、自然遊樂、生物科普於一體的「灣區城央鳥類生物多樣性研學基地」,目前已開設39門自然生物、人文藝術等多元化自然教育課程,並計劃建設觀鳥自然科普教育徑等10多條自然教育徑。
深圳灣公園
深圳灣的灘塗孕育豐富的魚蝦蟹類,為鸕鶿等候鳥提供充足食物來源,因此每到觀鳥季,都有數萬隻長期遷徙的候鳥在此停歇,故深圳灣公園不僅是各類候鳥休息之所,也是看海觀鳥理想地。深圳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張高峰表示,深圳灣生態系統良好,從紅樹林、底棲生物到鳥類,共同構成優良生態,每逢冬天該協會都在深圳灣舉辦公眾觀鳥活動,並在社區、學校等舉行公益活動,提高市民對候鳥的關注。
內伶仃福田自然保護區
位於深圳灣東北岸的內伶仃福田自然保護區,東起新州河口,西至深圳灣公園均是茂密紅樹林,形成沿海岸線長約6公里的「綠色長城」,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368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約100公頃,是中國唯一位於城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不少候鳥的「歇腳地」。
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早前監測到一批候鳥陸續抵達,包括黑尾塍鷸、紅腳鷸、青腳鷸、金斑﹛B白眉鴨、流蘇鷸、反嘴鷸、黑臉琵鷺、鸕鶿和赤頸鴨等。此外,9月曾發現11隻大濱鷸現身保護區,為近10年最多。據了解,大濱鷸每年往返澳洲越冬地和西伯利亞東北部繁殖地,遷徙路線達1.4萬公里,其間會途經中國東南沿海灘塗停歇補給。
肇慶星湖國家濕地公園
星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935.4公頃,屬肇慶重要濕地,其中湖泊濕地面積677公頃。濕地公園除了有經自主研究遷地保育技術引進繁育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70多隻、火烈鳥等水禽150多隻,也是各種鷺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濕地公園內的仙女湖是濕地核心區,有藏珠、瑤玉、雲起和小瀛洲4個自然候鳥群島,連同一旁的招鳥島以及小島周圍半徑150米水域範圍,被列為「生態絕對保護區」,最多可有上萬隻夜鷺、白鷺、蒼鷺、池鷺等在區內棲息繁育。每天日出日落,群島上空都會有大量鷺鳥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