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樂有味:各地夜繽紛
【明報專訊】筆者最常想到夜市的時候,確實是在夜晚,想「掃街」、想閒逛、想湊湊熱鬧、想游手好閒,夜市都是個好選擇。想起夜市,不限地方,只要心中有念頭,夜市就會浮現腦海,引發後續的不同結局。香港有一段長時間,沒有恆常的夜市,滋味尋覓,只靠回憶。如果身在外地,情G大多不同,隨行途經,隨想起行,臨夜走市,遇新嘗,尋舊味,用飲食釘下時地坐標。
舊時香港夜市——大笪地
提起夜市,不同年齡的港人各有經歷,不一定來自外地,部分是來自香港本地。老一輩談夜市,總會談及「大笪地」。粵語「大笪地」,指的是大塊空地,空地可指一處空間,而「大笪地」三字,由1950年代末開始便用來專指夜市,匯成集體經歷,築起文化回憶。筆者未有機會接觸「大笪地」,只能藉由圖文了解,現在上網找相關舊照並不困難,無論黑白、彩色,都能看出,漆黑夜晚,燈光火荂A市燈如晝。「大笪地」擺滿衣食商販、娛樂攤檔,低消費,好享受,大人小孩,流連忘返。聽說書、吃海鮮、買新衫、看賣藝,飯前飯後,總不嫌夜,有人就有市,有市就有人,店不落閘,人不稀少。
「大笪地」後來又稱作「平民夜總會」,大眾各自高興,尋得廉價娛樂,脫離陳腐的聲色犬馬,將歡樂融入民生之中,換成現在的說話,就是「去形式,不離地」。飲食價格,不因夜市變得「離地」,對味又合理,顧客自然多;店家不用耍花招,標榜自己專賣醬汁,食物只是無謂的陪襯。舊時「大笪地」出現的食物多樣,作家舒巷城早就寫過,詩作〈「露天夜總會」〉記錄得很仔細,詩中提到「價廉物美的煲牛腩、炆草羊/加點生菜怎麼樣?」秋天冬天,坐在街邊,邊煮邊吃,滋味截然不同;還有「隨叫隨蒸的生猛東風螺/來點甜醬兼辣醬」,東風螺是「大笪地」的名物,去過與未去過的朋友,大多都能說出兩者由地方與飲食構成的緊密關係。〈「露天夜總會」〉還談到其他飲食,大家不妨借書細閱。
◆舒巷城〈「露天夜總會」〉
節錄
朋友,到這堥荍a
即使是大冷天,你也感到溫暖
價廉物美的煲牛腩、炆草羊
加點生菜怎麼樣?
隨叫隨蒸的生猛東風螺
來點甜醬兼辣醬
唔,兩三毫子的蘿蔔糕,也不錯
還有熱騰騰的魚片粥、豬紅粥
煎的炒的什麼
燥熱嗎,有雪梨和別的水果
茅根竹蔗水、五花茶、馬蹄沙
潤肺的鮮椰汁,兩杯不嫌多◆
赴台初嘗夜市「掃街」滋味
記憶中,香港不少屋h深夜會聚集一堆小販,小的十數攤,大的數十檔,以販售飲食為主,粥粉麵飯,鹹甜酸辣,幾乎樣樣齊備,說成是夜市也不為過。後來因為無牌經營、衛生惡劣、利潤少等種種原因,趕走的趕走,入舖的入舖,流動式夜市接近絕[。唯一還在經營的,反而是新式街市專門開設的消夜小店,還是有不少人光顧,勉強可以說是小型的室內夜市。談到室內夜市,不禁想起台灣的士林夜市,是不少旅客初到台北的必到景點。後來發覺該處飲食種類不多,再後來部分飲食攤檔搬到地下一層,取名「美食區」。自己逛過一次,市場樓底不高,十分侷促,油煙也散不去,感覺像是到樓下街市買小食,加上不開揚、缺特色,就沒有再去。美食區已於10月2日關閉整修,說會改裝成百貨公司美食街,想必離夜市風味更遠了。
台北夜市真不少,新冠疫情後筆者去過饒河街觀光夜市、西門町夜市、寧夏夜市,有些舊店仍在,胡椒餅熱辣可口,烤台腸焦香肥美。部分攤檔易手再起,賣些煎蛋卷、牛肉粒、梳乎厘鬆餅,看上去就知道,自己不會在夜市選購。時代變,夜市變,飲食變,自己的口味不變,或者反而成了問題,追不上潮流。又或者這樣的夜市飲食潮流,不見得都要緊貼追隨,選美食,做自己,不好嗎?疫情後,飲食習慣和風潮改變,大眾相隔一段時間再訪夜市,可能口味已隨經歷改變,喜惡不再相同。以前愛好炸物,總得吃上幾家,炸雞扒、炸排骨、炸芋泥,看蚥w愉,吞下滿足。這次再去,越過長街,左顧右盼,最後入手粢飯一個,油條、榨菜、肉鬆、米飯配搭得宜,價格相宜,隔天專程再去,多買一個。或者逛夜市,也有年齡影響心境所帶來的區別。
泰國水上市場「泰」好玩
朋友常說泰國「好食好住好玩」,自己本來無感,因為印象還停留在30年前,非自主旅行,樂趣少很多,所以泰國現時再好,感覺也無法連上。碰巧早前到泰國開會,順道多留幾天,確實開了眼界,對夜市的感受尤深。因會務關係,無法遠行,水上市場、寺廟古蹟統統沒去,反而更多到商場。泰國有些商場的確佔地大、空間闊、間隔疏,不少更連起攤檔市場,或直接設在商場堶情C泰國街頭的攤檔極多,有劃好檔口的,有佔地擺賣的,有隨意攤開的,反正文化深厚,大家習以為常,約定俗成。夜晚小攤逐漸開檔聚集,自然匯合成民間夜市,吃串燒,夾粉麵,喝椰青,撈沙律,依循心情和口味,悉隨尊便。
夜市有顧客、有市場,商場當然不會錯過,場外場內,長期設置市集,實行由午市做到夜市,賺最多利潤。市民、遊客川流不息,想要買心頭好,有時還得遠看搜尋,慢慢靠近排隊,現炸薯片、芒果糯米飯、泰式糕點、燜煮豬腳、冷飲熱飲、輕食飯食,都有供應。需要煮炸燜燒的食物,可以用電爐處理。夜市地方小的,攤檔會設起透明膠板,是看得見的安全。夜市地方大的,前銷後煮,相隔得遠,更加安心。熱食大多以簡單為主,沒有大動作、大油煙的高溫爆炒,想必是場內規定,但店家從容應對,食客心感安全,商場沒甚干預。飲食過程看似簡單,背後緊扣多個重要元素:夜市歷史的貫穿,飲食文化的延續,攤檔手藝的熟練,商場政策的磨合,彼此長期試探、互補,達至有機融合。
反轉過來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夜市沒有傳承的特色,店家、食客不了解背後的文化,呈現的飲食質素參差,加上管理方掣肘多多,種種元素鬆散分離,這樣的夜市,是否吸引?又會否長久呢?
■作者簡介:蕭欣浩 -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蕭欣浩、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