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觀眾——M+:藏品詮釋需走近大眾 大館:教育重對話
【明報專訊】「香港文化論壇:藝術與收藏的對話」另一重點是探討大眾藝術教育議題,即如何培育香港的文化藝術觀眾群。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資深策展人郭瑛提到,「在香港做文化機構,很多時候策展、做展覽是一個重要的輸出和項目,但展覽做出來之後,怎樣溝通,讓其他觀眾看到展覽,才是更加重要的工作」。近年M+及大館都舉辦不少關於學習、詮釋及參與這3個概念的活動,藝術團隊HASS Lab亦致力把藝術帶入日常生活及社會。明報記者
M+教學及參與策展人梁之之分享對香港觀眾群的觀察,她認為現時觀眾的接受和開放程度較以往高,M+亦希望做到博物館「走入」觀眾的生活;以往觀眾可能覺得博物館門檻很高,參觀博物館「一定要學到洁v,所以到博物館就是參加導賞團,聽語音導賞,要聽所有作品的介紹和明白所有內容,但現時觀眾去博物館,除了有學習這動機,還有社交,可能一個家庭來到是想享受親子時間,觀眾會思考博物館其實可以在自己生活扮演怎樣的角色。
M+三範疇推廣 領幼園參與帶教師發問
梁之之說,M+以視覺文化為主題,視覺文化藏品涵蓋很多不同範疇,難以定義,所以團隊考慮的是如何詮釋藏品的意義,以讓大眾覺得藏品與自己有關,拉近大眾和視覺文化的距離,教學目標包括好奇心、創意、相關性、同理心、共學及共融。她介紹,M+的工作分為學校和家庭、社群和通達,以及公眾參與三大範疇。對於教師和學生,希望他們透過觀察和傳遞,學習視覺素養,幼稚園高班、小學、中學學生都可參與,而教師就由M+教學人員帶領學習。重要是透過對話和開放式提問,培養發問的態度。「家庭日」注重遊戲為本的學習體驗,從中培養創意,而家長和小朋友是一同參與的;另有其他以青年、身心靈等為主題的活動,最終目標是「營造一個終身學習的社群」。
大館邀嘉賓跨界導賞 同辦家庭日
郭瑛對香港觀眾群的觀察,是認為他們過往視藝術為娛樂,但多了一些人認為藝術是可以連結生活;大館同樣曾舉辦「家庭日」,反應熱烈,觀眾亦樂於與藝術家和工作坊導師分享;觀眾求知慾強了,有能力更深入學習,而這個需求已經存在,亦當然有開拓空間,讓藝術成為觀眾常規的經驗。
大館的教育活動,郭瑛分為學習、詮釋和參與3個層面,重點是發掘個人潛能,可以針對性、個人化的,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而學習過程是對話性的,從經驗展開,不止談展覽展品,而是展覽帶給參加者怎樣的情緒和氣氛;「家庭日」不止給小朋友活動和學習機會,大館要求家長陪同出席工作坊,讓藝術成為家長和小朋友的溝通橋樑,是新的語言和工具。其他活動包括邀請從事不同界別的嘉賓解說展覽的「嘉賓接手導賞團」;與大專院校學生討論展覽關鍵詞,之後共同設計活動的空間「Hi! & 識」,空間會蒐集觀眾對藝術館的疑問,例如「為什麼藝術館總是這麼黑暗?」;另外亦有為藝術學生或有興趣者專設的專業工作坊等。
在台下發問環節,有觀眾提問教育界可以如何幫助藝術教育發展,培養小朋友的藝術家思維。梁之之認為,小朋友其實有看世界的獨特視覺,反而有時候大人思維較局限。郭瑛亦同意小朋友接觸最多的老師和家長,也是應該學習藝術思維的人。大館會舉辦教師日,邀請教師到場參觀展覽並分享對藝術館的看法,亦會為他們準備教材,應用於日常教學。
HASS Lab藝術家白雙全表示,藝術教育的難處之一,在於中小學的藝術科有課程規限,亦需計分,視藝術為一門要學習的知識而不是感知能力的培養,這是現實的處境,相信藝術教育仍需下很多工夫。
(香港文化論壇 藝術與收藏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