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法:多重敘事——跨文本解讀
【明報專訊】Marvel劇集《阿嘉莎:混沌女巫》(Agatha:Coven of Chaos)預計今年冬季在影視串流平台上架,Marvel開拓不同漫畫角色的獨立影集故事,令影迷可透過角色經歷掌握更多劇情,進一步擴闊影視宇宙。古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也有類似的撰史方法,他首創紀傳體,將歷史傳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以互見法取捨史料,把同一件史料,或詳或簡地分散在不同人物紀傳中,讓後世能從不同身分與角度,觀望同一事件,得出更完整的歷史面貌。
■知多點
誰是司馬遷?
西漢著名史學和文學家司馬遷,字子長,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他所著的《史記》,每篇結尾以「太史公曰」來區分個人觀點和史料,被譽為「史家之鏡」。他亦被尊稱為「史聖」,其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開創中國史學先河。司馬遷十分敢言,曾為李陵投降一事仗義執言,得罪漢武帝而入獄及遭受「腐刑」(即宮刑、閹刑),仍無悔為其辯護。◆
彼中有此,文義互見
「互見法」指把同一事件載於不同文本,並按事件對該文本的重要,或簡略或詳盡地記述。《史記》首創紀傳體撰史方法,分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類,如本紀記載執政者事[,世家記錄有政治影響力的顯赫家族事[,列傳則記載各階層重要人物。凡重大史料牽涉到兩個或以上人物,司馬遷便會以互見法,代入各方立場,讓讀者多角度了解同一史事中各方的利害關係。
從主家席看鴻門宴
以鴻門宴為例,由於牽涉關鍵人物眾多,包括項羽、劉邦、樊噲、張良,有關紀錄分別散見〈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及〈留侯世家〉。當中以〈項羽本紀〉最為詳盡,由設宴至劉邦遁走,連張良的機智與樊噲的驍勇也刻劃得鉅細無遺。
原文中,張良見情G不妙,步出營外告訴樊噲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樊噲便請纓「帶劍擁盾」入營護主。衛士不讓他進去,「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他以盾撞倒衛士,強闖軍營,甫入席就瞪眼盯荈策苤A怒髮衝冠,眼睛瞪得眼眶快要裂開,極度憤怒。樊噲突然闖入,項羽起初「按劍而跽」,因受驚而警覺地按蚍C、挺直身;後來得張良告知樊噲乃劉邦之護衛,不但沒有怪罪,更稱樊噲為壯士,並賜其酒肉,突顯項羽識英雄重英雄,配得上「西楚霸王」的稱號。
劉邦遁逃 其本紀隻字不提
〈高祖本紀〉對鴻門會的記錄相對精簡,僅稱劉邦到鴻門向項羽謝罪,獲項羽告之其左司馬曹無傷從中作梗,借樊噲、張良幫助脫身後立誅曹無傷:
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
當中有關項羽的描述、樊噲及張良如何忠心智勇、劉邦身陷險境,最後以「人有三急」為由逃離現場等事,統統略過不敘。整場鴻門會在〈高祖本紀〉的意義,只為交代劉邦獲悉曹無傷令他與項羽生嫌隙後殺之,留劉邦一個當機立斷的君主形象。
司馬遷利用互見法剪裁史料,以詳略安排來鋪陳歷史人物的形象,跨文本互補歷史空隙。
文:黃芊蔚
圖:劇照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