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笑堂:外太公是狗?
【明報專訊】■太與犬
清代笑話集《笑林廣記》中,有孩子因認不得字而鬧出笑話。有老師教孩子認字,知道「大」字後,再來教「太」字,在大字中間加一點「就是太公的太字」。第二天,老師教「犬」字,先問孩子懂得否。孩子回答「是太公的太字」。老師指點說:「這個字的一點在大字的外面,怎麼會是太字呢?」孩子想,當大字中間加上一點是太公,那麼在大字外加上一點,答案就是「外太公」了!其實那是意指狗的「犬」字。幸好外太公沒聽到,否則必哭笑不得。
■學一學
「之、乎、者、也」4字是文言常見的語氣助詞,亦稱虛詞,即無獨立實在意思的字詞。在以上笑話的原文中,出現數次「問之」、「教之」等,意即詢問、教導,與現在「問」及「教」的意思相同。
語文小趣聞
文言文夾雜不少虛詞,後來大家都以「之乎者也」取笑咬文嚼字、愛文縐縐說話、迂腐的人。說人「滿口之乎者也」,並非讚這人學識多,而是諷刺他愛裝模作樣說道理。
■想一想
.你曾因認錯字而鬧出笑話嗎?
.你認為認字重要嗎?為什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中華小學堂 第0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