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隨機因素 非必中避雷針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以慢速重播網上片段,留意到片中出現最少3次閃電。他解釋電子會先從雲走出來,撞擊四周的空氣分子,產生導電通道,當導電通道到達地面時,便會產生放電現象,有很大的電流,釋放大量光和熱,稱為「回閃」,而通常「一次閃電會沿相同導電通道回閃幾次」,故片中3次閃電的路徑近乎一樣。
湯兆昇表示,現代大部分樓宇天台均安裝避雷針,可減少建築物直接被閃電擊中的機率,因避雷針可以把電荷引導至地面,避免樓宇受電擊。不過閃電受隨機因素影響,雲層內釋放的電荷會在空氣中透過曲折、隨機的路徑走向地面,若遇到金屬或電位低的位置,可能會通過這些位置放電,導致閃電擊中這些位置而未經避雷針落地。他估計今次事件未必與避雷針操作及樓宇結構有關,即使避雷針運作正常,亦未能保證百分之百避開事故。
籲市民雷暴時勿靠窗碰水管
被問及若有金屬架等導電物放近窗台,會否導致閃電入屋,湯兆昇認為這些影響微乎其微,因窗框及金屬外露地方一般都接地(接地線),不會令電流進屋內。不過他提醒,如金屬被閃電擊中,電流透過接地線流落地面時瞬間的電壓很高,接觸到都有可能觸電,造成損害,故雷暴時建議市民不宜靠近窗邊及接觸水管。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提到,閃電非直線行走,「閃電會派出『先頭部隊』打通前路,其後繼續選擇最易方向前進,隨機變化」,因為大氣中空氣、水分、塵粒等分佈不同,所以會造成閃電「之」字形行走,而相關因素會改變閃電前進軌[,故未必能擊中避雷針。梁榮武說相關情G屬罕見,「咁耐都係第一次見到」。不過他說市民若逗留屋內,因大廈的結構包括石屎及鋼筋已可提供保障,閃電不會對人體構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