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大研究指加國第一波疫情 旅遊限制有效減少輸入病例達10倍
【明報專訊】卑詩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加拿大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實施旅遊限制措施,於第一波疫情期間,令新的外來病例顯著減了多達10倍,證實有助預防疫情蔓延,但當限制放寬後,疫情明顯反彈。惟研究認為單靠旅遊限制並不足以防止新的疫情爆發,還需配合快速檢測等其他措施。
卑詩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生麥克勞克林(Angela McLaughlin)是研究論文的主要撰寫人,她與加美多間學術機構的同僚合作,透過使用可識別新冠病例地理來源的基因組序列數據,整理出新冠病毒從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進入加拿大和形成傳播鏈的詳細時間表。
研究人員從數據中,識別出該段期間有2263宗病例傳入加國。而在加國於2020年3月實施禁止大多數外國人入境的旅遊限制措施後4個星期,外來病例數量下降了10倍,這結果反映加拿大的邊境措施確實有效減少病毒輸入。
然而研究同時發現,儘管旅行限制顯著減少新冠病毒輸入,但病毒在2020年春夏季仍以較低水平繼續存在,並為新的傳播鏈埋下種子,導致第二波疫情爆發。到了2020年11月,隨著加國放寬外國人入境限制和縮短檢疫時間,疫情再進一步反彈,更帶來多種新的變異病毒株。
研究人員估計,至2021年2月共有30種具獨特遺傳亞譜系的B.1.1.7變種病毒株(Alpha)進入加拿大,而在第二波疫情後半期,它們更取代原本的SARS-CoV-2的變種病毒株(Omicron),並進入疫情第三波。研究並發現,在第一波新冠疫情期間的外來輸入個案中,49%可能來自美國,主要進入了魁省和安省。到了第二波疫情,美國仍是外來病例主要來源,佔43%,其後是佔16%的印度和佔7%的英國。
麥克勞克林說:「假如加拿大國內傳播率很高,高傳染性變異病毒又在全球廣泛傳播,再加上許多獲豁免旅行限制和檢疫隔離的人無法獲得快速檢測,那麼旅行限制防疫的效益就會遞減。」
麥克勞克林因此認為,要減輕加拿大醫療保健系統應對新冠疫情的負擔,需持續實施旅行限制和檢疫隔離,惟這最終必須在對社會和經濟影響與病毒輸入風險之間權衡取捨。
是次研究是加拿大首次對新冠病毒流行病學進行國家級基因組分析,周二(2日)在學術期刊eLife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