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檢測技術 保險醫療平台試用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為市民帶來不便外,也刺激了醫療科技的發展。有本地初創企業研發出一套無接觸健康檢測系統,只需以鏡頭掃描臉部皮膚,配合智能手機或個人電腦,便可隔空量度出心跳、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多項數據。月前,已有保險公司和遙距醫療機構將這套系統加入到它們的Apps內,開始試用。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劉焌陶
PanopticAI行政總裁黃君朗表示,公司成立於2020年,當年接到特區政府要求,研發一套完全自動化體溫檢測系統,應用於機場、羅湖、落馬洲、港珠澳大橋、啟德郵輪碼頭等出入境關口。他們設計一套包括熱影像儀和普通視像鏡頭的系統,能監察10米內哪些人體溫過熱,最多可同時監察40人或以上。過熱的人會在顯示屏上被「鎖死」,系統會發聲通知當值人員。之後,有政府部門、圖書館、學校、安老院等主動提出想安裝這種系統,一共賣出超過50套。
鏡頭掃描獲取生理指標 遙距診症適用
因為這宗生意,令他們對無接觸健康檢測產生興趣,但明白到只檢查體溫並不足夠,以新冠患者為例,不一定發燒,可能是心跳加快及血氧飽和度(SpO2)下降。所以,他們將無接觸健康檢測系統的研究重點轉向「遠程光電容積脈搏波」技術(rPPG),優點是只需以鏡頭掃描臉部皮膚,配合智能手機或個人電腦,便可檢測出多個健康數據。
黃君朗稱,新冠疫情期間,不少團體試行遙距醫療服務,主要是由病人透露有何不適,醫生透過屏幕觀察病人臉色和舌頭等,實際上欠缺健康檢測數據。
如果採用rPPG技術,求診者只需對蚚飺Y約30秒,程式已可計算出多項生理指標。rPPG技術原理,是比較從臉部皮膚表面反射的光線與經過臉部皮下組織吸收和散射的光線,而後者會因為血液在微絲血管內的流量而變化。連續分析一段短時間片段,可計算出多項健康數據。根據外國研究,人類臉孔上方三分之二部分較多血管,只需集中分析這位置;為提高準確率,最好用高像素攝像頭及不要壓縮片段,環境光線要適中,被檢測者頭部盡量少移動。
現時該公司能夠相當準確檢測出心跳、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SpO2),與接觸式儀器相差無幾。至於使用rPPG技術檢測血壓,研發接近完成,估計可在今年內推出。未來,有信心使用rPPG技術來檢測心率變異(HRV)及有否貧血等。
安老院試用 冀未來與中醫診所合作
不過,檢測心率變異相對困難,因為和約20個指數相關,但這數據較重要。例如,心率變異愈大,即心跳之間時間愈不平均,反映當事人壓力指數愈大;可用作推斷一個人當時的精神健康和生產力高低等;並推斷心臟病風險,但需要至少連續1個月數據。
截至4月底,該公司內部測試已有逾1000人參與,年齡由18歲至70多歲。此外,有保險公司和遙距醫療機構月前已將這套系統加入Apps內試用;由6月起,有安老院和社區中心加入試用,亦希望未來和中醫診所合作。黃君朗認為,這可以經常檢測長者健康數據,又不會增加前線員工負擔,「例如,護理員為長者量血壓時,毋須捲起衣袖,不但節省時間,在冬季時也免卻長者捱冷。」
研檢測時間縮短至幾秒
至於檢測所需時間,現時約15秒已有初步數據,30秒會提供最終結果。以記者觀看黃君朗以個人電腦示範,系統約12至13秒已顯示初步數據,而且和最終數據非常接近。
黃君朗預測,若只是檢測心跳、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血壓及有否貧血,未來有機會將檢測時間縮短至幾秒,在登入電腦或測溫時完成。因為鏡頭和處理器等硬件性能會繼續提升,該公司的演算法有優化空間。屆時,交通、運輸、建築和裝修等行業都可用這系統,確保從業員不會在太差的狀態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