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問快答:人造肉
【明報專訊】受環境、素食文化等不同因素影響,近年不少公司研發人造肉作為動物肉替代品。你認識什麼是人造肉嗎?
.主要相關課題:可持續發展.
Q1:什麼是人造肉?
「人造肉」較專業的術語為(動物)「替代蛋白質」,可以分成三大類(見附表)。人造肉並非全以植物為「製肉」原料,「細胞培植肉」的成分和味道與動物身上的肉沒分別,所以未必適合素食者。
.人造肉種類(表)
Q2:人造肉優點是?
細胞培植技術可保障食物安全,以人造魚肉為例,利用細胞技術來培植動物肉的Avant Meats共同創辦人陳解頤表示,鹹水魚塘的水普遍從近海抽取,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屬、微塑膠等污染物質;而在實驗室般受控環境以細胞技術培植魚肉,可以做到完全不含重金屬、微塑膠、輻射污染物、寄生蟲、抗生素等。
Q3:植物肉是否較動物肉健康?
跨國社會企業Green Monday於2018及2020年分別推出全植物成分「新豬肉」及「新餐肉」。Green Monday創辦人楊大偉表示,傳統午餐肉高脂、高膽固醇、高熱量、高鈉,而且普遍使用硝酸鹽防腐,硝酸鹽在人體內可轉化成致癌物。他指出純植物午餐肉不含膽固醇,含高植物蛋白質,並包含鈣質、鉀質及膳食纖維,產品沒有激素、抗生素、味精、基因改造成分及未採用硝酸鹽防腐,與一般豬肉製午餐肉相比,新餐肉熱量低40%,總脂肪低49%,鈉含量低62%。
不過,並非所有植物肉產品都較動物肉健康。據內媒《中國婦女報》報道,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植物肉」屬人造肉之一,人造肉屬高熱量高鹽以及經深度加工食品,雖不含膽固醇,但為模仿動物蛋白肉的色香味,必須用特別多的植物油來改變口感,攝入的熱量通常比動物肉還要高。
Q4:食用人造肉有助改善環境?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2020年10月12日於其網站撰文引述外國研究指出,全球食物生產體系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包括生產、包裝、運輸等)佔全球人為溫室氣體26%。全球食物生產體系產生的溫室氣體中,畜牧業佔14.5%。
此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9年8月發表報告亦提及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有生產商通過伐林擴大牧場、飼養大量牛及羊會排放大量甲烷等。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飼養牲畜時產生的污染物如動物糞便、抗生素、激素、用以種植飼料的肥料和殺蟲劑等化學物,是水污染的元兇之一。人造肉毋須飼養大量牛及羊,對土地應用亦較低,以人造肉替代動物肉部分市場,有利於縮減全球畜牧業規模,長遠減少碳排放與污染。
不過研究動物排放氣體對環境影響的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專家博士米特勒納(Frank Mitloehner)則指出,對氣候變化而言,牛等牲畜產生的甲烷與汽車排放的廢氣相比微不足道,只要改變畜牧方式已可改善,反而改以豆類等作物為主的飲食需增加伐林墾地,或導致其他環境問題。
另一方面, 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2019年發表報告指出,各類「毋須動物(animal-free)」的奶、肉、蛋產品技術技術成熟後,可不受耕地及環境限制,大規模生產。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