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試新雷達 最快可測25分鐘後暴雨
【明報專訊】本港過去一周連場暴雨,天文台被質疑未能及早預測,天文台長鄭楚明昨日表示,以現時科技最多只能預測20分鐘後的暴雨情况,他透露天文台近期試用新型雷達,由現時每6分鐘掃描一次,縮短至每一分鐘掃描一次,但只可將預測時間提早5分鐘,即預測25分鐘後的情况,要做到早半小時至1小時預測仍有困難。
鄭楚明出席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時表示,受極端天氣影響,他估計本港未來發出暴雨警告會愈趨頻密,但認為現時的警告級別及定義仍合適。他指現時預測暴雨主要靠電腦程式作概略性預測,再靠雷達做臨近預測,約每6分鐘掃描一次,但最多只能預測20分鐘後情况。
早至一小時「實在很難」
鄭楚明透露,天文台最近開始試用新雷達,加強預測暴雨,預料需時數年測試。新雷達可做到每一分鐘掃描一次,「不過可能都是早5分鐘(預測時間),要早至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實在很難」。他指出,新雷達的限制是掃描範圍較細,但香港山多,很多地方會被阻擋,影響掃描效果。
對於上星期廣東氣象部門均預測有暴雨,內地部分地區及澳門預早宣布停課,本港未有跟隨,鄭楚明指三地氣象部門根據分析,已有共識今次暴雨影響範圍大,但如何應對,會各自按本身情况處理。他又指,就算大範圍有暴雨,不同地方雨量可相差很遠,舉例上周四本港發出黃雨警告時,廣泛地區降雨量最多30毫米,但澳門及珠海南面分別錄得50及90毫米。
研熱帶氣旋警告增水浸信息
去年熱帶風暴「獅子山」襲港,本港多處水浸,天文台發出3號強風信號及黃雨警告,引起不滿。鄭指暴雨加上強風,會加劇渠道淤塞,引致水浸更嚴重,天文台會研究改善發布,例如在熱帶氣旋警告中,加入水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