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書簡:為學須勤
【明報專訊】顧炎武,蘇州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著有《日知錄》、《顧亭林詩文集》等。《與人書》(一)是他寫給別人,談論為學的一封短簡。
◆《與人書》(一)——顧炎武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1];久處一方[2],則習染[3]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4],無車馬之資[5],猶當博學審問[6],古人與稽[7],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8]之士,雖子羔、原憲[9]之賢,終無濟於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10]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字詞錦囊
為學 - 求學、做學問
猶當 - 還應當
庶幾 - 差不多
濟 - 有利、有益
◆注釋
[1]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意指孤獨地學習而沒朋友交流切磋,便會見識淺狹,難以有成。《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2] 方:地方。
[3] 習染:沾染上(某種不良習氣)。
[4] 窮辟之域:貧困偏僻的地方。
[5] 資:物資條件。
[6] 審問:詳細探究。
[7] 古人與稽:與古人相合。
[8] 面牆:喻不出戶,不讀書,如面向牆壁,一無所見。
[9] 子羔、原憲:子羔、原憲,皆孔子賢弟子。子羔,姓高,名柴,曾為衛國士師。原憲,字子思,曾為魯國邑宰。
[10]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語出《論語.公冶長》,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村子,(也)一定有忠誠信實如我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罷了。
◆譯文
人們求學,不每日上進便會天天退步。孤獨地學習而沒朋友(交流切磋),便會見識淺狹,難有所成;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就會沾染(那裏的習氣)而不自覺。不幸處於窮困偏僻的地方,沒有馬車的物資條件,還當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考究,與古人相合,以求證知識學問的對錯所在,(這樣)差不多便得到學問的十分之五六了。如果既不出門戶,又不讀書,便像面向牆壁的人(一無所見),即使有子羔、原憲般賢能,最終無益於世。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村子,(也)一定有忠誠信實如我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罷了。」以孔子的聖德,仍須努力學習,現在的人不是更須勤勉嗎?
◆讀賞提要
《與人書》(一)談論的是求學的道理,其重點歸納演繹大致如下:
一)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故應日求進益,持之以恆。
二)多與朋友交流切磋,否則便會見識淺陋,難有成果。
三)縱身處窮僻之地,物資缺乏,仍當博學細析,探究是非對錯之由。
四)別足不出戶、不讀書,否則即使具備才德,終亦無益於世。
五)古聖賢尚且好學,今人更須勉力而為。
從以上所見,作者開首便強調為學須勤的道理,接着探討了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他主張為學要博觀審問、廣交切磋、慎思明辨,從而避免拘束於一隅而孤陋寡聞,或雖懷才德而無用於世。最後引用儒家聖人孔子的言行,勉勵人們好學勤學。
●反思古今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這是我國二千年前古人的慧語,多少人也奉之為求學的金科玉律。但時至今日,設備完善、藏書豐富、檢書借書方便的圖書館,比比皆是;而電腦、互聯網、知識平台增進發展,亦一日千里,人們汲取知識的層面、速度,求究學問的渠道、方法,跟古代頗有相異之處。那麼,究竟古人讀書求學的經驗和智慧,是否適用於不同時代?獨學無友,真的便孤陋寡聞?距《禮記》逾千載的顧炎武,其實對此亦有修整:「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身處廿一世紀的我們,也不妨反思古今,博學審問,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2015年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二作文題目,亦有及此,謹列於下,供同學參考斟酌: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獨自學習,沒有朋友互相切磋解難,人便會淺陋而見識不廣。在現今的學習生活中,你是否同意「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試談談你的看法。
●金句積學
(1) 力進無疆,輔之以友: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
(2) 求學之法:
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袁漢基:中學中文科教科書作者,曾任中學中文科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學校發展主任。
文:袁漢基
圖:新華社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