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廢物處理政策
【明報專訊】堆填是香港處理固體廢物的主要方式,據環保署資料顯示,2020年共有約396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以堆填處理,共佔總數約72%。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堆填廢物亦帶來環境污染,政府應以什麼方式推動廢物處理政策?
◆事件背景
網購盛行,全港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工商業廢塑膠接近1000公噸,接近六成是膠膜、發泡膠包裝等廢料。綠領行動總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為49幢工商業大廈提供收集、運輸、分類及壓縮廢塑膠服務,發現當中約35.6公噸為膠膜,佔整體79.1%;其次是膠樽及即棄食物容器,分別佔約13%(5.7公噸)及4%(2公噸)。2021年下半年疫情緩和期間,3幢純物流運輸貨倉的工廈收集到的包裝膠膜回收量顯著上升,總數接近10公噸,佔同期整體回收量約75%。
綠領行動認為,試驗計劃發現經營網購和物流倉的租戶產生大量膠膜,若無回收設施「會當垃圾扔」,加重堆填區負擔,促政府落實垃圾徵費前於工商大廈增設合適分類回收設施,既減廢亦減輕商戶徵費。
另一方面,立法會2021年8月通過《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市民日後要購買指定垃圾袋棄置垃圾。環境局長黃錦星稱垃圾徵費是推動減廢的「火車頭」,配合其他減廢政策,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並把回收率提升至約55%。
●評論摘要(經編輯刪節)(圖)
現有廚餘處理設施不足
政府規劃廚餘回收以至處理設施的進度未能配合垃圾徵費,料最終仍有大量廚餘棄置堆填區。廚餘水分比例太高,先耗用不少熱能減少水分再焚燒,轉化的能源「隨時少過耗用的能源,有可能蝕本」,未必划算,認為政府應加快落實更多廚餘設施,不應過分依賴焚化爐。——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
進口貨物難免用膠
公平點希望盡量以環保方式處理可回收物料,不過以往工廈只有三色桶,職員需以手推車將包裝膠膜運到附近的綠在區區(回收站),有時數量太多會被拒收,要分數次回收;不少貨物由外國入口,未必可控制貨物使用的膠膜量,部分貨物如樽裝油有需要使用較多包裝保護。——公平點副總監蔡頌恩
減廢滯後將致港被垃圾圍城
2020年疫情下外賣數量急升,連帶膠餐具棄置量急增,促署方加快管制即棄餐具,2025年前全面管制膠餐具,並投放更多資源推動重用容器的配套;人均垃圾量由2012年每日1.29公斤增至(2020年)1.44公斤,減廢之路愈走愈遠,若環保政策持續滯後,本港恐繼續陷入垃圾圍城的僵局。——綠色和平
垃圾徵費增基層負擔
(垃圾徵費通過後)就算多環保及節儉也會有垃圾,始終額外增加開支,而舊區街坊及長者接收信息較慢。徵費實施後起碼要免費派一兩年指定垃圾袋,其間教他們減少垃圾、分類回收,更應豁免向綜援等低收入者徵費。——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表)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220310BY.doc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