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B
(2) D
(3)˙家庭住戶續升
從圖表數據可見,本港的家庭住戶數目呈上升趨勢,2014年香港家庭住戶為243.24萬戶,隨後持續上升至2021年的269.52萬戶,8年間升幅達10.8%,反映社會的住屋需求增加。
˙劣居戶增
從圖表數據可見,2014年香港居住環境欠佳的家庭住戶數目為10.56萬,佔同期全港家庭住戶比例約4.3%,其後上升至2021年的12.71萬戶,是2014年以來最高,佔全港家庭住戶比例亦升至約4.7%,兩者均呈上升趨勢,反映本港住戶居住環境欠佳問題惡化。
(4)˙增設過渡屋
政府短期可增設過渡房屋以解決港人的住屋問題。根據資料,2021年香港有12.71萬戶居於環境欠佳的住所,當中有9.22萬戶居於劏房,嚴重影響其生活素質。雖然政府表示未來10年可建約33萬伙公營房屋,惟當中只有三分之一可於首5年落成,可見短期內公營房屋需求極大。雖然政府已規劃約1.6萬伙過渡房屋供合資格的市民申請,惟只有1317伙為已落成項目,對基層市民的房屋需求而言屬杯水車薪。覓地建屋需時,為解決上述的迫切問題,政府可透過借出更多閒置土地、政府建築物等,供社企申請以興建或改建成過渡房屋,以及增加酒店和賓館用作過渡房屋的資助額等,以增加過度房屋供應,解決基層市民住屋的迫切需要。
˙鼓勵發展私人居屋
長遠而言,建議政府增加更多可負擔的自置居所協助市民完成置業階梯。樓價高昂是港人置業難的主因,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的報告指出,2020年香港住宅樓價中位數為家庭入息中位數的20.7倍,相當於港人要不吃不喝20.7年才能置業。基層市民難以負擔高昂樓價,令住屋需求更依賴公屋供應。然而,港府財政以量入為出為原則,難以單靠投放資源興建公屋解決住屋問題。為解決前述問題,根據資料,有發展商計劃推出私人資助房屋項目,以市價約五至六折出售,助市民置業。運房局長陳帆稱未有其他發展商提出類似構思。政府可與發展商合作,並提供政策支援、補貼或優惠等方式鼓勵私人發展商發展更多較市價便宜的單位,供合符入息資格、首次置業的市民申請,長遠完善置業階梯,改善港人的住屋問題。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