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13
    星期一

大灣區GBA專題:深港科創合作得先機?失時機?

[2021.12.13] 發表
獨立智庫隆中對策執行長金心異表示:「前海合作區10年的發展歷史證明,香港年輕人沒有科技創業的欲望。」圖為深圳前海深港創新中心巴士站。(陳奕勤攝)
金心異
郭萬達
彭澎
深圳獨立智庫隆中對策執行長金心異認為深港或已錯過科創合作最佳時機,現時人才和技術已難外求。官方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則稱「恰恰現在就是一個合適的時機」,若太早合作大環境未必配合。圖前方為新界北,後方為深圳。(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要發展北部都會區,伙拍深圳科創合作,打造香港「北創科、南金融」局面。

然而「深港可能已經錯過科創合作的最佳時機了」,當過深圳市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現為獨立智庫「隆中對策」執行長的金心異對此感慨,15年前曾提類似建議的他認為,現時才搞合作,人才和技術已難外求;

「我倒覺得恰恰現在就是一個合適的時機」,官方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持相反意見,因為太早合作,大環境未必配合。

另一有官方背景的智囊、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則部分認同金心異的觀點,但認為合作不是只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可從粵港合作的大背景下因時制宜。

◆15年前倡港建科創城

金心異:已失最佳時機

金心異2000年代初期起就經常參加關於深港合作的論壇和研討會,更多次為深圳有關部門調研及建議。他透露,約2006年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於香港舉辦的論壇上曾提議,香港應在新界北劃出二三十平方公里土地建設科創新城,即「第三香港」。他解釋,「第一香港」港島是金融中心,「第二香港」九龍主要發展文化產業,「第三香港」應力推科創,並以此作為經濟轉型方向,因為瀰漫荂u賺快錢」思維方式的港島和九龍都不適合科創,新界北區較安靜又靠近深圳,兩地可合作發展。2007年金心異與他人合作出版「民間版城市藍皮書」《深圳向南》,強調深圳要與香港合作,形成深港國際都會,整合各種戰略資源。

事隔15年,今年《施政報告》提出要花20年構建約300平方公里(3萬公頃)的北部都會區,未來形成「北創科、南金融」局面,以及增撥接近250公頃土地支援創科發展,包括新田科技城的150公頃,連同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區,與深圳方的300公頃深圳創科園,深港將一同推動大灣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深製造業空心化 港人才技術吸引力減

金心異稱,此計劃比他當年建議更宏大,但已過15年,兩地變化太大,深圳因炒樓致地產成本劇升,科技製造業已空心化,科創體系面臨嚴峻挑戰,而香港對全球人才吸引力、獲取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便利度或在降低,「讓人懷疑深港可能已經錯過創科合作的最佳時機了」。

金心異不評估北部都會區能否成功,但就深港創科合作前景提出數點疑問。人才吸引力方面,他說香港近10多年出現「普通話驅逐英語」、「人民幣驅逐美元」趨勢,就算放開內地專才輸港限制,但香港過去科創不成功似乎非因缺少內地專才;深圳短板是無法最大限度吸納海外人才,香港近年對全球專才吸引力也在下降,能多大程度彌補深圳這短板存疑。

先進技術方面,金心異指出,港深過往鮮能吸引到全球科技巨頭設立研發中心,北部都會區或「香港+深圳」也未必能改變這局面。另外,1996年簽訂的《瓦森納協定》限制西方國家出口先進技術到中國,香港過去無充分利用不在禁令的優勢,隨茯國暫停給予香港包括「單獨關稅區」地位的特殊待遇,今後可能更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產品和設備。

07年已定「港研深製」模式 成果未彰

美國去年6月宣布,停止給予香港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經貿特殊待遇,以及停止向香港出口防衛產品,並對出口香港的軍民兩用科技產品實施新貿易限制,與相關產品出口至中國的對待看齊。

深港政府2007年簽訂《深港創新圈合作協定》,金心異稱,「深港創新圈」的假設是「香港研發+深圳製造」,但多年來罕見成功案例,現時再推兩地共建國際創科中心,應要先問有無優於「香港研發+深圳製造」的模式,香港研發的可能是否比過去大,當深圳製造業已空心化及意欲轉型研發,兩地該如何錯位發展。

港青沒科創欲望 園區應主力吸外企

「前海合作區10年的發展歷史證明,香港年輕人沒有科技創業的欲望。」金心異說,以前外界常認為香港年輕人創業不多是因本地市場太小,但2013年底成立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解決這問題,「請問8年來夢工場有沒有成長出一家讓我們刮目相看的公司?」因此他認為,北部都會區科技園區重點不應是青年創業,而是吸引跨國公司進駐,將香港科技園區納入其全球價值鏈。他進一步指出,跨國公司普遍對內地市場「又想要,又害怕」,只要香港法治水平穩定在現時狀態不再下滑,「讓商人、科學家不碰政治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不能把政治的邊界無限擴大」,若中外科技巨頭都把香港當作平台,也許可激發香港青年創業欲望,「在價值鏈、產業鏈上就有機會,有機會才會去創業」。

金心異簡介:

原名張紅橋,2000年代初期活躍於討論深圳問題的網絡論壇「因特虎」,2007至2015年先後獲委任為福田區政協委員及深圳市政協委員,2015年至今年中擔任深圳市人大代表。現任深圳市軟科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隆中對策智庫」執行長、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郭萬達:早了不好合作 晚了錯失機會

官方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對深港科創合作的時機有另一看法。他指出,現在對於深港科創合作來說是「合適時機、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如果早了可能還不太好合作,晚了可能錯失機會」。

不認同港深吸引力跌 最大市場在中國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大灣區國際化創新平台。今年3月的「十四五」規劃亦表明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郭萬達指出,合作需要大環境,技術變革且互相融合帶來各個領域突破進展,現時正是深港科創合作良機。他稱,深圳製造業仍佔產業結構的38%,還是很高,部分轉移到東莞、惠州,也仍在港深莞惠大都市區,即香港、深圳輻射的100公里半徑內,產業鏈沒中斷。他並不認同深港對人才吸引力下降的觀點,強調全球最大市場在中國,加上香港一國兩制優勢和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地位,這個環境正適合科學家創新,G且深港合作得到從國家到兩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被問到香港北部都會區對深港科創合作的意義,郭萬達認為,深港兩地有望優勢互補,香港的大學加上深圳的大企業,香港的金融業加上深圳的製造業,香港的國際人才加上深圳的內地人才,形成集聚效應,北部都會區將茩城的搛g濟科技創新。

郭萬達期望,新田科技城可以成為「創新中心+科學中心」,前者聚焦應用,除了設立新型研發機構,也可以一部分實踐開發功能,進行小批量、規模化的製造;後者強調超前的基礎研究,可引進一些科學裝置;另外還應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的「4鏈融合」。

兩地可合組航運中心 共建海洋科技城

對於深方如何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郭萬達引述10月20日他主持的深圳智庫聯盟峰會上,聯盟理事長、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專職常務副主任高振懷拋出的「深圳臨港都市帶」概念,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構想。高振懷提出6條具體建議,一是深港共建鹽田深度融合試驗區,鹽田港與香港港口聯手打造世界航運中心;二是以制度創新提升前海開放標準,包括試點在前海特定區域由香港開發建設,借鏡香港法定機構模式,實施「前海港資港法港仲裁」;三是在河套地區深港共建「科技自由港」;四是打造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深圳河「三灣一河」,讓深港聯手開放深圳河兩岸空間;五是深港共建東部壩光海洋科技城;六是探索現有7個陸路口岸轉型升級,同時升級口岸佈局,設立前海口岸,升級南澳旅遊專用碼頭為口岸等。

郭萬達簡介:

1992年於深圳市政府信息中心任職,1995年調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工作至今,現任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國家宏觀經濟與產業政策、香港經濟與粵港澳合作

◆彭澎:問題不斷變化 不能只一模式

在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眼中,「深港或已錯過科創合作最佳時機」的觀點有一定道理;惟他強調,全球問題也是不斷發展變化,不可能一成不變,也不可能只得一個模式,例如深圳也出現「香港化」趨勢,包括地小價貴,製造業外遷,因此深港合作要放在粵港合作的大背景來考慮,「香港、深圳以及廣深以外珠三角城市應是一種產業階梯化格局」。

北都可成西方知識產權「保護區」

至於能否吸引西方先進技術和人才,彭澎指出,首先要看到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今後向中國轉移先進技術愈來愈難,其次也要看到中國市場是西方國家不願意放棄的,因此北部都會區可能成為西方保證其知識產權不被侵犯的「過渡平台」或「保護區」。

彭澎表示,北部都會區主要是香港因應自身發展需要拓展新的產業和居住空間,其次才是科創合作,這是兩地產業結構決定的。一般而言,粵港科創合作用地、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安排在珠三角,因此北部都會區應該是科創孵化器、加速器以及香港的大學科技成果中試基地(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產品過程中的過渡試驗場所)。

北都孵化科創 廣東構建產學研

對於廣東省未來可在北部都會區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彭澎說,一是參與建設工程,輸出建築勞工;二是構建產學研合作,可以「政府搭台,高校與企業唱戲」;三是參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平台,「畢竟這是西方技術要有所保留的情G下進入中國市場的轉換點,也是中國內地走向『一帶一路』和歐美市場的轉換點,在特定的貿易保護主義條件下也許可以發揮新的作用,除非西方不做中國的生意了,中國不再開放了」。

彭澎簡介:

1990年代先後於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軟科學研究所、社科顧問公司、國際經濟社會文化研究所等從事科研及諮詢工作,現為政治學研究員,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兼任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廣州市博士科技創新研究會會長等

明報記者 陳奕勤

更多港聞
三合一家用復康儀 緩肌骨關節退化
【明報專訊】人類愈來愈長壽,長者佔人口比例愈來愈高。因此,肌骨關節問題變得普遍,令公立醫院骨科的輪候時間非常漫長。有初創公司研製出一種家用復... 詳情
擬申第二類醫療器械認證 拓內銷及出口市場
【明報專訊】75歲的玲姨在幾個月前出現腳Z和腳板劇痛,連步行也非常吃力。醫生懷疑她患上足底筋膜炎,曾經給她消炎止痛藥,但服用兩個月,也沒有明... 詳情
尊子漫畫
【明報專訊】(請看附圖) 詳情
【Emily】為陳克勤拉票  肥媽拍晒^
【明報專訊】立法會選舉周日(19日)投票,鷁L主流泛民參選下,唔少人都認定現任議員、爭取連任者贏面極高,不過佢]都唔敢「坐定笠六」,好似參選... 詳情
【Emily】茂蘿街設互動「許願樹」  傳承街坊回憶
【明報專訊】由市建局保育及活化、前身係灣仔百年歷史唐樓鵅u綠屋」,目前成為「茂蘿街7號」項目。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噚日鷅藾x話,將以全新定位...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