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會:發展與保育割裂 生物多樣性七成指標肥佬
【明報專訊】政府過去10年大興土木,但補償措施成效不大,瀕危物種數量下降。香港觀鳥會昨回顧本港過去10年自然保育表現,發現在20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中14個不達標,餘下6個部分達標,成績差劣。觀鳥會批評政府推動工程項目不但與保育割裂,甚至威脅本地物種存活,例如中華白海豚過去10年間大減一半,后海灣濕地面臨日益加劇的發展威脅,促政府制訂全面自然保育政策,以協助中國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漁護署:檢視《行動計劃》實G
漁護署發言人回應查詢稱,政府正檢視《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落實情G,會考慮實際情G和資源分配後再決定下一階段行動。
觀鳥會批計劃欠具體目標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下周在雲南昆明召開,觀鳥會昨公布〈《生物多樣性公約》下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之10年回顧〉報告,根據《公約》框架下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審視本港表現。報告顯示本港七成不達標,觀鳥會副總監胡明川稱,政府2016年發表《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但欠缺具體目標及指標,亦未就落實保護本港生物多樣性立法,至本港發展工程項目與保育割裂,甚至后海灣濕地、郊野公園邊陲土地面臨發展威脅。胡稱近年農地面積不斷萎縮,牛背鷺種群減少約三分之二。
新地倡釋放綠化帶
另外,新鴻基地產昨就土地房屋供應提出6項建議,包括善用綠化地帶潛力、發展商盡早參與新發展區的發展、檢討祖堂地出售機制、檢討濕地潛力等方法。新地認為,即使只釋放10%綠化帶,已有約1600公頃土地,以每1公頃可建約750個單位推算,1600公頃綠化地帶可建1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令數目倍增。新地期望政府早日理順濕地規劃指引,達「有保育,有發展」雙贏局面。
(施政報告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