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湧大澳 專家:藻類隨珠江污染物急繁殖
【明報專訊】本港過去一周多處水域出現紅潮,大澳近日亦見紅潮,海水傳出惡臭,海面漂浮海藻及大片泡沫。有專家估計,廣東省上周持續大雨,令珠江上游的污染物隨水流出江口,造成「富營養化」現象,令藻類急速繁殖。
近岸有泡沫漂浮 居民:海水傳惡臭
facebook專頁「大嶼小報」昨日刊出照片,顯示紅潮由大嶼山牙鷹角、將軍石擴散至二澳對出海域,海上漂浮海藻,近岸有大片黃白色泡沫漂浮。拍攝紅潮的大澳居民黃書朗向本報稱,紅潮已出現兩三日,昨日情G最明顯,海水傳出陣陣惡臭。他說沒見近年大澳有紅潮,近日大澳河涌內及紅橋一帶的海水呈紅黑色,紅潮範圍遠至二澳對出。
本報昨向漁護署及海事處查詢,兩部門均表示無發現大澳出現紅潮。
屯門6泳灘現紅潮 漁署:無毒
漁護署前日發新聞稿稱,過去一周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在本港水域發現7宗紅潮,康文署人員分別在屯門6個泳灘發現紅潮,包括黃金泳灘、新咖啡灣泳灘、舊咖啡灣泳灘、加多利灣泳灘、蝴蝶灣泳灘及青山灣泳灘。海事處人員前日亦於青山灣發現第7宗紅潮。至前日7宗紅潮均未消退,政府並無收到相關的魚類死亡報告。漁護署指出,7宗紅潮均由較少見於本港水域及不含毒素的寶石多溝藻組成,已提醒馬灣魚類養殖區養魚戶留意魚排情G,適時增氧。
根據漁護署資料,寶石多溝藻屬甲藻類,形狀呈梨形,約長30至54微米,闊24至42微米,較常出現於本港西面、東南面及南面水域。以往較少在港導致紅潮,亦不曾在本港造成魚類死亡。
學者籲養魚戶為魚排增氧
魚類學會:年初港雨量少 紅潮遲出現
公開大學科技學院前院長何建宗估計,大澳的紅潮由寶石多溝藻產生,隨水流由馬灣擴散至大澳。近日珠海亦發現此類紅潮,他相信紅潮由珠江口向外擴散。他說,廣東省上周持續大雨,估計珠江上游的污染物隨水流出江口,造成「富營養化」現象令藻類急速繁殖。他說此品種海藻無毒性,但其細胞數量多,晚上會大量消耗氧氣,令魚類及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政府一般會鼓勵養魚戶增氧減低損失。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說,珠江口的有機物遇上溫暖天氣,便會製造營養滋生微生物,例如海藻。紅潮一般在春天出現,今年初本港降雨較少,估計因此令紅潮較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