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企業紛立 部分項目爛尾
中美關係惡化,中方在晶片技術上遭美國限制,製造國產高端晶片成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內地正掀起一場「造「芯」(晶片)運動」。
《21世紀經濟報道》昨報道,目前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北京等十多個省市制定了集成電路產業規劃或行動計劃,部分省份規劃目標達1.4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半導體項目也紛紛上馬。據「集微網」統計,2020年上半年,已有21個省份落實半導體項目逾140個;只統計披露投資額的項目,上半年落地項目總投資額突破3070億元;截至9月1日,內地已新設半導體企業7021家,去年新設半導體企業也超過一萬家。不過,在這輪電子產業發展大潮中,不少地方政府成為地方項目的天使投資人。一旦爛尾或破產,地方政府損失慘重。例如7月30日,湖北武漢千億級半導體項目弘芯「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面臨項目停滯的風險」,弘芯進場一個多月的內地唯一一台7納米光刻機尚未開封即被抵押。江蘇南京德科碼董事長李睿為在3年內先後在南京、淮安、寧波推出半導體項目,皆爛尾收場。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集成電路所相關負責人稱,半導體園區在內地遍地開花,但園區多由地方政府規劃建設,缺乏整體統籌,一些園區會互相傾軋,地方政府間為引進企業可能在土地、財稅補貼、現金獎勵等方面開出過於優厚的條件,不排除一些企業藉此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