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卑詩大學傳染病研究員Srinivas Murthy作為國家專家之一,於本月上旬赴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參加有關如何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問題的論壇。作為臨牀研究主題的聯合主席,他認為,中國目前已作出上百種臨牀試驗,高效率的應對措施值得國際借鑑。
最初在中國武漢發現的新冠病毒,已傳播到世界其他46個國家,全球有超過82,294例確診病例,中國有2,747例死亡,中國以外有57例死亡病例。本周,中國境外報告的新確診病例數量,首次超過了中國國內。
據介紹,卑詩大學兒科臨牀副教授、卑詩大學兒童醫院傳染病專家兼調查員Srinivas Murthy醫生,是參加世界衛生組織論壇的國際專家之一。此次參會,他會議商定的結果以及他對抗擊疫情方面所需的研究作了概括。Murthy醫生指出,中國對新冠病毒疫情的反應和應對手段是否有效,各專家還無法作出判定,至於這種方式在其他國家是否適用更無從而知,現在的研究階段,並不足以證明哪種應對措施更有效。此次出行,Murthy醫生了解到中國的定點醫院當前使用的治療工具,並學習到當地的醫護人員是如何被意外感染,中國的實驗室如何操作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他希望在未來更多的學習中,能夠使得醫護人員感染人數的降低。
他又指出,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了高效率的臨牀試驗,目前,已經試驗和正在進行的試驗共約100種。他認為,這樣的高效率值得世界其他地區借鑑。希望在未來幾周內,他們能夠學習到哪一種臨牀試驗更有實效性。
對於中國部分地區實施封閉以控制疫情的做法,他認為,這是其中一種控制手段,但是目前有很多需要被考慮的問題,也有很多別的方法可以控制疫情。至於加拿大未來是否會爆發疫情,他表示懷疑,他說,未來幾周會有更清晰地結果呈現。
在卑詩大學的發文中介紹道,Murthy醫生負責細化和實施與疫情臨牀管理相關的若干優先事項,其中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他們希望更好地描述這種疾病。這可能聽起來很初級,但他們還不明確這種疾病是什麽,由什麽引起的,誰會生病,為什麽有些人會變得更嚴重;其次,他們將研究,當一個人被感染時,如何改善其徵狀和結果;第三,他們將確定使用什麽測量方法,來確定某人何時好轉——換句話說,對於被感染的病人來說,最重要的結果是什麽。
Murthy談論這次論壇時說,會上他們討論了從疫苗生物學和發展到感染預防和控制,再到社會科學等主題。這些首要事項現在正在推動籌資議程,以便在研究需求的推動下,更好地協調和推動全球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
談到這次疫情的特殊性,Murthy認為,從歷史上的疫情爆發上看,研究主要集中在醫療和生物醫學方面,較少關註社會科學——包括恐懼、種族主義和病毒可能傳播的錯誤信息。但新冠病毒的疫情,不單只是加快了基礎科學工作,更是對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的推進,這將有助於加強全球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