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1999年制定6級警示機制,但2009年H1N1人類豬流感疫情後改變有關機制。始於墨西哥的豬流感疫情估計造成最少28人死亡,世衛當時認為H1N1在最少兩個世衛地區引起社區感染,而且擴散速度「史無前例」,符合世衛大流行階段第6級,因此在2009年6月11日宣布疫情屬「全球大流行」,要求各國政府全力動員醫療資源,並預備防護及抗病毒藥物等物資,惟最終病毒造成的傷害與一般流感相若,不少國家批評世衛當年宣布豬流感疫情屬全球大流行是反應過度,造成不必要恐慌,並被迫購買大量疫苗等昂貴抗疫物資。
世衛時任總幹事陳馮富珍2010年曾表示,6級機制本意在於不觸發公眾恐慌下,逐漸增加社會對疫情的準備,不過事與願違。世衛其後檢討機制,2013年推出新指引,取消6級警示機制。
大流行期間 美准用「特殊」藥物
大流行(pandemic)沒有客觀標準,一般是指一種傳染病在全球同時威脅大量人口,它往往由全新病毒造成,極容易令人感染,並會透過簡單和持續的方式人傳人。大流行是傳染病規模中最高,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分級,下面還分別有流行病(epidemic )、風土病(endemic)和零星爆發(sporadic)。根據CDC,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大流行期間,或會開始發出「緊急使用權」(EUA)容許醫生使用沒有經FDA批准的藥物診治病人,2009年豬流感大流行時,FDA就曾臨時准許兩種藥物緊急治病。(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