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9年6月起香港爆發反對修訂《逃犯條例》浪潮後,按政治立場劃分的商戶名單於網上流傳,不少市民會按名單光顧「黃店」或「藍店」,慢慢形成「黃色經濟圈」或「藍色經濟圈」,社會對此有各種看法。到底顏色經濟圈成效如何?又是否可持續發展?
文:鄭寶欣
◆事件背景
《明報》於2020年民陣元旦遊行訪問302名參與市民,93.6%受訪者表示會參與黃色經濟圈,包括光顧「黃店」或抵制「藍店」。
73歲的Donna說自己遊行經驗達數十年,稱曾有經營酒家、相識10多年的朋友傳短訊跟她說「打死禲v,從此不再光顧其酒家。居於沙田的她說,為了不光顧友人的「藍店」,曾特意到大圍、旺角的餐廳用膳。
除了黃店,早前網上更流傳一系列圖表,顯示中國製及非中國製的食品及日用品,包括朱古力、啤酒、廁紙等。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黃色經濟圈」不應叫「經濟圈」,應該叫「黃色餐廳圈」,因為香港經濟以金融及貿易為主體,而金融貿易難受黃藍區分影響。他續說,中國製產品佔世界市場大部分,「如果你把中國製的食物、衣物等統統扔掉,你屋企還有什麼剩下?」他猜測黃色餐廳圈熱潮只能維持數個月至一年。
■評論摘要(經編輯刪節)
畫地為牢
「世上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自己畫地為牢,看不到有任何實質活動可維持或支持這件事(黃色經濟圈),推行黃色經濟圈的人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如果社會的經營模式是以政治理念先行,是否能夠持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邱騰華
犧牲經濟利益
「(黃色經濟圈)這種只考慮政治需要、不惜犧牲經濟利益的做法,其實十分社會主義,不符合抗爭者力阻香港受到中共影響的初心。若以後港人在進行經濟活動時,也要遵守抗爭者制定的政治守則,那香港的生產力一定受到不少的制約。」——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
顏色經濟圈屬自由選擇
「其實╳╳經濟圈中外比比皆是。在外國,基於種族習慣、宗教信仰,甚至性傾向都有不同經濟圈,也相當成功。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愛祖國用國貨』,是顏色經濟圈的始祖。自由經濟自由選擇,我幫襯邊個,關你乜事!」——資深傳媒人吳志森
與個人身分認同感有關
「因為政治立場而形成的經濟圈,只是身分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的一個例子。個人身分會影響個人的行為,百姓喜歡光顧黃店或藍店,與其從中認同身分的滿足感有關。」——御峰理財有限公司主席陳茂峰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表)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200220BY.doc
[通通識 第6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