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去年8月起推出「Care4ALL香港精神——同舟共行計劃」,協助反修例風波中情緒受困者。計劃在過去5個月共收到192宗求助,其中80人接受精神健康評估與治療,最年輕者為7歲「警二代」,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另調查發現,逾五成19歲或以下受訪者現抑鬱、焦慮症徵狀。有精神科醫生建議政府增加精神科服務及教育資源。據悉,醫管局正考慮以特別津貼計劃,應對精神科門診需求。
助80修例風波受困者 最大73歲
80名合資格接受上述計劃資助求助者的年齡介乎7至73歲,平均33歲,當中49%被初步診斷出現焦慮症徵狀;40%有抑鬱徵狀;另11%有創傷後遺症徵狀。年紀最輕的求助者是7歲男童,其父親為警察,在社工轉介下接受精神科跟進,初步診斷出現情緒低落、創傷後遺症病徵。
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陳國齡稱,因社會事件出現創傷後遺症病徵的12歲以下學童,普遍是遭受欺凌,或是親身目擊、家人遭遇、從媒體看到暴力事件等所致。一般而言,有創傷後遺症狀的小童會表現較平日頑皮、退縮、尿H,或更加依賴父母以獲得安全感。
收入最低 抑鬱焦慮比例最高
此外,學院於去年10月至12月向784人做問卷調查,包括記者及物業管理員的特別群組、老師和社工等「把關者」、中學生家長及社會大眾等,發現98%表示反修例風波對其生活或社交造成影響;66%感焦慮水平升,55%感無助或失希望。
數據顯示,19歲或以下受訪者中,分別有57.1%及53.8%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和焦慮徵狀;而收入為9000元或以下的人當中,35.1%及40.5%有中度至嚴重抑鬱和焦慮病徵(見圖)。
被問為何上述群組抑鬱焦慮比例較高,精神科醫學院院長吳文建稱,較多年輕人參與反修例事件,他們在學校、社交媒體及朋友圈常討論事件,或造成價值觀衝擊;而貧窮者的精神健康一向較收入高的人差,平時要面對生活、住屋等問題,加上來自社會事件的壓力,容易誘發精神問題。
陳國齡提醒市民留意精神狀G,如精神繃緊、容易慌張、情緒低落及胃口差等持續兩周,應向醫生求診。她建議情緒受困者盡量減看報道、停止暴露於暴力環境、有充足睡眠,以及與容易接受的人相處。吳文建認為,港府應加強對精神健康治療及教育的支援。
醫局或特別酬金增精神科人手
消息稱,醫管局正商討如何應對反修例事件可能引發的精神科需求,包括考慮以特別酬金計劃,增加人手以應對服務量增長。醫管局發言人稱,精神科服務暫未有個案大增[象,會繼續監察並適時增撥資源及人手。
義診計劃延長至年底 增資助
此外,同舟共行計劃會延長至2020年12月,每宗免費診症次數由4次增至8次,藥費上限資助增加一倍至6000元。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