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預設醫療指示
.學習單元:公共衛生、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顧問教師:聖貞德中學 通識科主任 唐金輝
◆學習目標
知識
•認識預設醫療指示,了解醫療服務政策中不同持份者的看法
技能
•歸納及總結資料的能力
•分析不同持份者的意見
•評論政府政策及制度
態度及價值觀
•珍惜生命
•明白平衡各方利益及聆聽不同意見的重要
■資料回應題
◆1.根據資料A,指出一個香港政府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的困難。
參考論點
傳統文化忌諱談及死亡
香港是華人社會,中華傳統文化忌諱談論死亡及安排身後事,預設醫療指示曾被公眾視為忌諱,為政府立法造成障礙。參考資料A,政府曾於2009年就預設醫療指示諮詢公眾,當時因上述原因而被認為未適宜以立法形式推行。雖然醫院管理局自2010年起以行政方式推行預設醫療指示,但市民對此了解有限,醫生亦不熱中為病人的預設醫療指示作見證人,加上其他執行上的問題,當時未能成功立法。
◆2.根據資料B及就你所知,指出及說明港府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在不同持份者之間可能會引起什麼衝突?
【解題】
.同學必須在同一個論點中,展示兩組持份者之間的衝突;如只分別闡述個別持份者的立場並不對題
參考論點
.醫護人員 vs. 病人家屬
在預設醫療指示下,醫護人員與病人家屬可能在醫護過程中產生衝突。面對瀕死的病人,醫護人員重視規定並以「病人最佳利益」為依歸,會根據病人是否有設預設醫療指示而作相關護理;病人家屬則較重視病人的生命,在親情的影響下可能感到不捨,希望醫護人員作指示以外的護理,此時雙方可能出現衝突。
.醫生 vs. 病人
就制定指示的立法執行細節而言,醫生和病人之間可能有衝突。在制定預設醫療指示立法中,政府建議年滿18歲或以上、精神上有能力行事的人可作出有法律效力的預設醫療指示,然而據資料B,過去雖然未立法,但在同樣條款下,有非末期病人欲於公立醫院記錄預設醫療指示被拒。醫生未必同意非末期病人太早設定指示,然而有病人不希望於病情末期時才訂立指示,望能及早決定,此時醫生和病人之間可能就指示的執行細節發生衝突。
■延伸回應題
◆3.「生死教育應由政府推動,並於小學教育開始。」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
【解題】
.本題需要同學展示清晰立場,切忌前後矛盾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上同意:
→ 應趁年輕教育
人無論處於什麼年紀都可能面對死亡,包括小學生。根據資料C,有校長認為假如逃避跟孩子討論死亡話題,當他們面對死亡時缺乏認知,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或構成影響。因此以針對性而言,應於小學教育時開始推行生死教育,讓小學生了解死亡帶來的不止是負面的情感,亦可具正面的生命傳承和價值觀,有助孩子的個人成長。
→ 政府資源最多
不同宗教文化對生死教育各有看法,如由學校或宗教團體個別推行,可能會出現不同版本,小學生未必能適從。政府推動生死教育,可使教育內容一致及清晰。另外,以資源而言,政府擁有最多資源,不論是推行政策或作宣傳工作效果都更大,而由政府規劃,於小學開始推行生死教育,課程更可有系統地延伸至中學。
很小程度上同意:
→ 非制度下教學更靈活
生死教育並非傳統的學術科目,由政府推動容易陷入上課、聽講座等固有框框之中,以學習效果而言,未必是學習生死教育的最佳方法。相反,現時已有不少社區機構及專業人士推行生死教育活動,以多樣的方法教育學生正確面對死亡。以宣傳生死教育的活動DEAtHFEST為例,活動以藝術作為媒介,透過話劇、音樂等方式讓參加者表達對生死的看法,效果更貼近社會及學生的需要。
→ 人手不足
以可行性而言,由政府推動並於小學教育開始生死教育,將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香港過去欠有系統的生死教育,相關專才不多,而且因處於華人社會,仍有人忌諱談論死亡。小學生的成長差距甚大,如小一至小六生要學習的價值觀教育內容都不同,要於小學起推動生死教育,必須有大量相關訓練的專才,如持專業資格的社工等,以現時香港的情G而言,要於小學起推動生死教育,有一定困難。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91003BW.doc
[通通識 第5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