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普遍假設在約6500萬年前,恐龍及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滅絕,是源於當時有大小等同一座城市的小行星撞擊墨西哥東岸猶加敦半島(Yucatan Peninsula,又譯尤卡坦半島)。美國有科學家深入該隕石坑分析事發時的岩石樣本,重組撞擊後24小時內引發的大型地震、海嘯及山火等過程,顯示曾有大量硫磺和灰塵進入大氣層,阻隔陽光,導致全球氣溫下降,為有關假設帶來新證據。 沉積物厚130米 濺起熔岩高過珠峰 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地球物理學家久利克(Sean Gulick)帶領的團隊2016年首次進入海底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內環,分析當地岩層活動。他們發現沉積物單在撞擊後一日內已達130米厚,是目前地質紀錄中最快的沉積率,壓縮了一般需要數千年才能累積而成的過程。久利克坦言:「我們能夠以每小時以至每分鐘的刻度來量度(沉積率),這令人驚奇。」 團隊推測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首幾秒,就形成一個深40至48公里的巨洞,情G如同一個正在燒滾熔岩和產生極高溫蒸氣的大鍋,其間熔岩反彈並濺起,高度甚至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在數分鐘內,巨洞向內倒塌並將熔岩往上推,凝固成一連串高峰,其後海水帶同火山玻璃及碎石湧回山峰一帶。科學家在岩心樣本的最頂層發現有機物及木炭痕[,估計是遠處的陸地起火後,海嘯將這些物質倒沖回隕石坑。他們又推斷小行星的衝擊力相當於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的100億倍,觸發的大規模海嘯甚至能席捲現時的美國伊利諾伊州。 久利克稱,很多恐龍因撞擊當日觸發的災難而死,但真正滅絕原因在於大氣影響全球氣候。隕石坑周遭雖充滿含有硫磺的岩石,惟團隊未有在岩心發現硫磺,相信是因為當時地殼劇烈變動令海洋岩石粉碎,當中數千億噸硫磺吹進大氣層中,導致全球氣溫在往後數十年明顯下降。 研究周一(9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華爾街日報/Phys.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