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大學研究院會議室內,一場生物大戰正在進行。
「你剛出了太平洋鱗蝦 (Pacific Krill)吃我的浮游藻類(Phytoplankton),那我現在出藍鯨(Blue whale)卡,吃你的鱗蝦!」博士生Meggie 拿出畫着藍鯨圖案的卡片,放在太平洋鱗蝦卡旁邊。
位在食物鏈頂端的藍鯨卡等級分數高,眼看手邊沒有能夠對付的卡片,只能出大絕招──「漏油污染卡」,這下子,藍鯨、太平洋鱗蝦和浮游藻類全部被消滅……文/攝影:葉曉蓉
卑詩大學永續資源環境研究院(Institute for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的博士候選人Meggie Callahan(圓圖)在桌上擺滿了標記各種生物的彩繪卡片。方才的弱肉強食,就是通過這些卡片演繹出來的。
卡片原本是卑詩大學生物學家David Ng於2010年為研究而設計的項目「Phylo遊戲收藏卡」(Phylo Trading Card Game),靈感則來自於Pokémon 遊戲卡,只是Phylo卡片上不是一隻隻虛擬生物「精靈寶可夢」,而是現實世界裏的各種生物。
研究使用的Phylo套卡,內容為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每張卡片上標明一種生物、其適合環境、天敵、主要食物等資料,套卡玩法在於建立一套生物鏈系統,需要兩位玩家,從食物鏈底層生物開始到頂層動物,如浮游生物到植物,到仰賴植物維生的草食動物,最後到大型掠食者……玩家可以用特殊卡來互相攻擊或是解救自己的卡片,最後得分最多者為勝。
玩遊戲助學習
這樣寓教於樂的套卡,世界上到處都有,Meggie表示,但玩這種套卡對學習是否有實質上的幫助,就是研究團隊想要了解的目標:利用教育遊戲卡來測試不同教學技巧對學習成果的影響,「我們想知道,到底互動式遊戲教學法能不能幫助學習呢?」
實驗人員分成兩組人,Meggie解說:一組使用傳統教學法常用的幻燈片,另一組則用遊戲卡來玩遊戲,兩組人的學習內容則一模一樣。「結果很明顯地指出,使用遊戲卡來『玩』遊戲的人明顯比看幻燈片學習的人記得更多內容,能指出更多物種、動物習性、適合環境和天敵等等。」
她指出,為了能了解更長遠的影響,在實驗後三個月還做了追蹤研究,聯絡之前參與的民眾,雖然回應的人不多,難以構成一個完整結論,但研究小組發現,通過幻燈片學習的人能夠記得的動物數目明顯比通過遊戲卡學習的人來得少。
「通過遊戲卡學習的人不僅僅能記得更多的動物數目,還能記得更多動物種類的細節。」她舉例,參與民眾都能記得有學到蜜蜂,但遊戲卡學習的人能說得更仔細,能指出是「Western Honey Bee」(歐洲蜜蜂),甚至還記得如「Zooplankton」(浮游生物)這樣生活上不常提及的生物。「我認為是因為反覆玩遊戲時,等於不斷重複內容、再次學習,最後成為一個長期記憶。」
家長再也不能阻止孩子玩紙牌遊戲啦!她笑說,研究成果證明了這樣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利用教學者和學生的互動,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廣也容納更多細節,記憶時間也更長。
另外,研究人員在當時研究結束後給了每個參與的人少許零錢(1-2塊加幣),讓他們選擇將錢捐給自然保育機構或自行收下,結果玩過遊戲卡的參與者選擇捐錢的人數比單純看幻燈片的來得多。
「我想可能在玩遊戲時,自己卡片上的生物被摧毀了,讓玩家記憶深刻,更有情感上的連結。」她笑說,自己的動物卡被「山火」、「漏油事件」或是「棲息地被破壞」等卡片摧毀,亦或者自己非常需要哪張卡來建立起一組生態系統,都能藉此更加了解到現實中這些生物面臨的生態危機,促使捐錢或是在生活中作出更環保的決定。
Phylo遊戲套卡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流通,有各種版本,內容包括了各種領域,藝術文化、科學動物等等。這次研究使用的Phylo生物多樣性遊戲套卡在卑詩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的禮品店有售,並在網上提供卡片電子供民眾下載列印,更多資料可瀏覽博物館網站beatymuseum.ubc.ca,若想了解更多關於更多Phylo遊戲套卡,或購買更多不同主題的卡片,可上phylogame.org/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