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文字上^:食神與食的真諦
【明報專訊】周星馳於電影《食神》中飾演史提芬周,歷盡艱辛後回到香港參加食神大賽,與仇人唐牛作終極較量。他在做傳統頂級佳餚「佛跳牆」時,慘遭財團老闆暗藏的炸彈陷害破壞,美食盡珛L餘。在只剩最後兩分鐘之際,他想起從前流落街頭時食過簡簡單單卻又畢生難忘的美味叉燒飯,於是悟出美食的真諦,做出感人至深的——「黯然銷魂飯」,最終成為真正的食神。
美食與否 在於心態處境
的確,食之美否,多少時候,不在於食材配料之名貴、烹調手法之高妙、食具陳設之精巧,而在於食者的心態和處境。《芋老人傳》的故事,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話說有老人以芋頭招待飢寒交迫的貧弱書生,書生覺得芋頭的味道十分香甜,狼吞虎嚥,飽餐以後,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
後來書生做了高官,還當上了宰相,但相府內廚師所煮的芋頭卻讓他覺得總沒從前般香甜。於是他把恩人接到京城來,希望再嘗昔日美味的芋香。可惜再吃過老人的芋後,依然覺得不似舊日的香甜,於是深以為憾。後來老人語重心長地向他解釋,說芋還是昔日的芋,只是時勢地位改變了吃芋人的口味和感覺而已。試想,從前貧寒交迫,飢不擇食,今日金樽玉饌,難足食慾。的確,平平凡凡的芋頭,如何再能令宰相大人滿意呢!因此,同樣的味道,不同的身分與處境,自然吃出不同的感覺,得出不同的結論來。
原無精粗 不同的是時勢
同樣,在吃中得到開導的,也有以下一個故事。從前有位高官,對飲食特別講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飯不合口味而重責下屬,因此接待他的官員們都感到十分憂慮。
於是他的老師便找機會開導他。有天,高官來拜訪老師,老師乘機留下這位學生在家中吃飯。可是,過了半天,飯也沒端出來,高官已餓得難以忍受。等到飯菜端出,卻只有糙飯和豆腐各一盆而已。此時,餓得透頂的高官,如狂風掃葉,吃得腹大便便,飽肚異常。
不久,美食佳餚,擺滿一桌,但高官因為已吃得太飽,無法再下筷了。可老師執意要他再吃,高官只得說:「學生確實已經吃得過飽,不能再吃了。」老師連忙笑道:「看來,餓時飯菜易食,飽時飯菜難吃,飲食本無精粗之分,只是時勢狀態不同罷了,你明白嗎?」從此,高官再也不敢因為飲食而責難下屬了。
生活反思
什麼是食的真諦,恐怕不是單單文字能夠說明解釋。大概要經過親身經歷,得到真切的體會,才能尋得人生中最難忘的美食,或領悟到食的真正意義啊!
作者簡介: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
文:袁漢基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3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