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全球化、現代中國
.顧問教師: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通識科主任 李維儉
◆學習目標
知識
?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及例子、保育困難、發展方式
?透過討論文化遺產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作用,例如商業價值與傳承等,認識其與社區凝聚力的關係
?認識文物保育的意義,文化遺產與文化吸引力(軟實力)的關係。例如有文化遺產是社區、地區或國家的文化吸引力,因而吸引大批遊客到訪
技能
?從提供的資料及知識概念,推論出影響、好處及局限
?運用不同觀點提出正反立論,分析理據
態度及價值觀
?欣賞文化遺產對社會的意義,包括經濟和精神層面
?樂於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文化傳統的繼往開來
?勇於為文化保育付出努力及提出建議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B,說明發展旅遊業對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
關鍵字解碼﹕
【影響】並非只有壞影響,可從正面或負面影響分析
解題﹕
旅遊業對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正及負面的影響。例如資料提及大批遊客為參加太平清醮到訪長洲,可由此解釋對保育的正面影響。另外,資料談到堅守傳統的不同看法,可引用來分析負面影響。
參考論點﹕
正面影響:更重視文化
資料B提及大批遊客到訪長洲參加太平清醮,旅遊業對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正面的影響。因為遊客人數增加意味經濟效益增加,當地人亦會因此更重視文化遺產,視保育有關遺產為商機,從而增加市民保育的意識。
負面影響:把遺產當作「搖錢樹」
保育遺產的意義在於保存及發展其精神意義,但發展旅遊業或使市民只茞援騤g濟收益,忽視文化遺產背後的傳統意義。例如資料B中,有商戶不重視太平清醮期間齋戒的傳統,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賣魚蛋及肉食的商戶趁大批遊客到訪照賣葷食牟利,違背該文化遺產的傳統精神。
(2) 根據資料C及就你所知,指出利用科技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好處及一個局限。
關鍵字解碼﹕
【好處】【局限】【就你所知】
要求同學指出科技有利保育的例子,以及其在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限制。留意題目要求「就你所知」,即同學可運用個人知識、例子、概念及事例來回應
參考論點﹕
好處:解決青黃不接問題
根據資料C,港式奶茶技藝因為人手不足,缺乏青年入行,有機構研發人工智能奶茶}製機械人解決問題,而且}茶效率可媲美人手。此外,有科技公司研發網上祭祀,解決人們因長期在外工作、未能回鄉祭祀的困難。因此科技可以幫助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有助傳統文化於現代生活中實踐。
局限:令傳統精神失真
雖然科技可助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有其局限,很多時只能保留徒具表面的表達方式,無法傳承傳統背後的深層意義。如網上祭祀可方便我們對祖先表達敬意,但未必符合中國傳統強調的慎終追遠及家族團聚精神。}港式奶茶講究的手藝,亦非機械人能完全模仿。
◆延伸回應題
(3) 「商業行為會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及傳承。」你多大程度同意這看法?
關鍵字解碼﹕
【商業行為】
即營商活動
【多大程度】
多大程度即要求同學透過提出正反觀點,分析有多同意這看法,同學可提出駁論,加強說服力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同意﹕
商業化令傳統變質
現時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活動,只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意思即文化活動只如舞台,主角還是經濟活動。文化遺產有其吸引力及意義,也能成為地方的標誌,卻因此常被包裝成「節日」、「祭禮」,表面是保育傳承,實際是經濟掛帥,以推銷商品和牟利為最終目的。例如長洲太平清醮已成為旅遊活動,從前這是長洲居民「搶包山」、祈求平安的傳統活動,現在則變成「包山嘉年華」;孩童昔日扮成神明「飄色」巡遊,意義為驅除疫症,現時孩童則扮演時政人物,吸引傳媒注意;「平安包」原作超度幽魂的「幽包」,現亦變成節日的商品,可見活動已失去傳統意涵,商業行為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及傳承。
.很小程度同意﹕
商業化能提供資源
商業化有助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藝及其背後的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適應社會變化,再不斷地演進。以長洲太平清醮為例,雖然其內容因應近年商業化而作出不少改變,但亦因此吸引大量遊客,為長洲帶來經濟效益和節日氣氛,這不但鼓勵當地居民繼續舉辦節慶活動,政府亦因此重視和支持此活動,如旅遊發展局向世界宣傳和推廣,吸引青年參與,令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繼往開來。
■學習及答題指引, 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81108BZ.doc
[通通識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