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君有禮﹕同一屋簷下
【明報專訊】同一屋簷下,父母子女翁婿婆媳等各種親密關係當中,該怎樣呈現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禮」及「孝」呢?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盧鳴東認為,「孝」不止代表供養父母:「從文字結構來說,『孝』字就好像一個年輕男子背負一位長者走路,當中除了有侍奉的意思,更講求心意!」
「敬愛」與「理智」找出平衡
《論語?為政篇》記載,子夏問孔子何謂孝,子曰:「色難。」即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不應板起面來,但這正是最難以做到的。盧鳴東指出,供養父母只是最基本的概念,為人子女,不應做出令父母蒙羞或擔憂的事,應貢獻社會「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另一方面,孔子亦反對愚孝。《孝經》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珔芊A孝之始也。」弟子曾子因錯除瓜葉而被父親杖打昏倒,醒來後以琴歌安慰父親,盡得魯國人們稱讚。孔子卻指曾子之舉實非孝之舉,因受杖打致傷是不自愛的行為,若有嚴重受傷,更會陷父親於不義,所謂「小杖則受,大杖則逃」,需在「敬愛」與「理智」中找出平衡,以智慧處理。
建立沒血緣的「骨肉之情」
翁婿婆媳是另一種充滿矛盾的關係,特別是婆媳之間,古往今來皆有多不勝數的事例。儒家典籍除提到媳婦應該對待公婆如視父母,在《禮記?內則篇》更謂:「子婦有勤勞之事,雖甚愛之,姑縱之,而寧數休之。」假如媳婦照顧家庭勤奮仔細,身為奶奶的應體諒和包容,關心她們的需要,讓媳婦有足夠的休息。人與人的關係不是單向的,需要雙方共同付出與維繫,因此「子孝」是在「父慈」的前提之下提出,置於翁婿婆媳關係中,道理亦同樣。奶奶需要用智慧處理與媳婦的關係,雙方不該視對方如仇敵,反之應無分彼此,或許就能建立起沒有血緣的「骨肉之情」。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諸君有禮》由杜婷、張倩儀主持,將「禮」生活化、立體化,帶領聽眾探索「禮」之根本;逢星期二晚上9時至10時於香港電台第五台(AM 783/FM 92.3天水圍/FM 95.2跑馬地、銅鑼灣/FM 99.4 將軍澳/FM 106.8 屯門、元朗)播出,足本重溫︰t.rthk.hk/ewben
文:香港電台
圖:iStockphoto提供
[語文同樂 第3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