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5月的節慶,除了勞動節、母親節和佛誕,你還想起什麼?如果你喜愛購物,或許一打開社交媒體,已見鋪天蓋地的「提示」 。不論是購物廣告或媒體宣傳,都在提醒大家大型百貨公司的促銷日或減價周即將來臨,是時候購物了。
以「大減價」刺激消費者購物欲望
除了傳統節慶,香港還有弔詭的「人造節慶」,即商家提出的「購物節」。很多商戶施以慣技,以「大減價」、「買一送一」、「期間限定」、「特式禮盒」等包裝商品,目的是營造集體行動力,刺激消費者逛街購物的欲望,並誘使他們分享各種折扣資訊。5月開始,很多百貨公司都展開為期數周的「感謝祭」。不論身處香港哪一區,總有一間百貨公司在附近,鼓吹購物與消費。近年不少商戶更設「減價周」前網上預定服務,若不喜歡到百貨公司跟人逼得死去活來,可先在網上訂購貨品,然後於「減價周」後領貨。簡言之,商戶總有千百種方法,使消費者乖乖打開錢包,「愉快」購物。
購物後更空虛
不過,購物的快感能維持多久?綠色和平曾於2016至2017於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意大利及德國訪問至少1000人,近六成香港受訪者表示購物的刺激或興奮感在一天內消失;甚至有三成五受訪者表示,當購物的刺激感消失後,會感到更加空虛。這種「看似優惠」的消費行為,隨時只換來一屋雜物,既替家居添加不必要的物件,也浪費了地球資源。
長久以來,香港人生活在消費主導的文化中,早視大型購物節、大減價為生活一部分。精打細算的消費者甚至會覷準5月大減價時才一次過購入整季的物品。以筆者母親為例,每逢大型減價活動,她都會購入大量速食意粉包、蜂蜜、餅乾、牀單等,家中充斥很多不需要的雜物。
我們常希望當精明消費者,志在用最少的金錢購買最多的貨物。然而,各式各樣的減價近乎每天上演,有些超級市場甚至每周也舉辦一次大減價。如我們耗費精神和時間追趕減價日,不知不覺便墮進「需要買點什麼才賺了」的陷阱中。翻看這些減價優惠時,我們亦容易陷入「有什麼適合我」的思想牢籠。許多減價貨品,其實都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分清「想要」和「需要」
我們可拒絕隨波逐流,選擇另一種生活模式。例如先從了解自身的需要開始,雖說是老生常談,但分清「想要」和「需要」確實重要,外國就有人挑戰自己,完成「一年不購物」的壯舉。或許,我們不用「一刀切」改變消費模式,卻不妨嘗試把瀏覽和購買特價商品的時間,拿來做其他事情。你可能會發現時間突然變得充裕得多。
■一年不購物
美國作家Ann Patchett 2016年受朋友啟發,展開一年不購物行動。她並非完全放棄購物,而是為自己設立規條,不買非必要用品,如不買衣服及喇叭,但日用品用完的話可以買,而且因工作需要,她可以買書。數月後,她遇到一個小難關。Ann發現潤唇膏已用完,正想怎麼辦的時候,翻開衣袋和櫃桶,竟找到5支全新的潤唇膏。另外她也發現浴室中有數年也用不完的潤膚霜、肥皂和牙線。
Ann也有購物衝動的時候,她曾很想買一隻智能手表,手表不但漂亮,亦有很多功能。她想了4天仍很想擁有一隻智能手表,但她想起小時候父母曾說過:「如想買東西,可等一會,想購物的感覺會消失。」果然慢慢地她就不想買手表了。開始一年不購物後,Ann發現不用再花時間構思購物清單,多了時間看書,而且更感恩自己擁有的東西。夏天時朋友送了一對網球鞋給她,「當我不購物後,我每次收到禮物時都感到萬分感激」。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圖:綠色和平
[通通識 第5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