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鄭寶鴻(圖:鄭律銘)
放大
 
(圖a)
放大
 
(圖b)(圖:受訪者提供)
放大
 
袁文傑(圖:鄭律銘)
放大
 
(圖c)(圖:受訪者提供)
放大
 
(圖d)
放大
 
李蔓瑩(圖:受訪者提供)
放大
 
(圖e)(圖:受訪者提供)
放大
 
(圖f)
放大
 
蔡冰盈(圖:受訪者提供)
放大
 
(圖g)(圖:受訪者提供)
放大
 
(圖h)(圖:受訪者提供)
放大
 

其他新聞
神回覆:想加零用錢怎樣說?
Spotlight﹕Farewell, Professor Hawking
Farewell, Professor Hawking
Answers, Spotlight
Travelling﹕Denmark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文化專題:使錢也有「代溝」

【明報專訊】上月政府宣布向18歲以上合資格者派4000元,不少人大感興奮,立刻籌劃旅行,也有人傾向儲起。中學生與派錢無緣,同學或在心堜磭銵G「早幾年出世就好了!」香港百物騰貴,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說過「五六十年代,生活貧苦但有希望」,今次找來4個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人,看看不同年代用錢有何差別。

■40後

一毫半子都重要

一毫在今天的香港能買到什麼?若生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5仙可以買到一碗白粥,另外可再用5仙買一條油條或鬆糕,幾好幾滋味謘v。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說,當時父親月入100多元,要包辦幾名子女的學費、伙食費及日常開支等,「小學學費大約10元,每學期買教科書大約6至7元,幾兄弟的開支都頗貴」,故此「1毫5仙都要盡量善用」。母親有時會到工廠打工幫補家計,「做完功課後,便會替老媽子穿膠花」;家中需要錢時,他會給父親呈上利市錢。

生活簡樸節儉,鄭寶鴻的興趣是集郵,首枚郵票是印有英女王頭像的5仙郵票,來自父親的信件;後來開始「追郵票來買」,最深刻是用1元購入香港大學金禧50周年的郵票(圖b),「當時都幾『肉痛』,可買10天早餐」。他亦追看許冠文的《財叔》系列漫畫(圖a),漫畫每周出版,每本1毫,「有時故意早餐少吃一點,買漫畫看」。那時學校旅行去荔園(昔日香港大型遊樂場,1997年關閉),他已覺得「興奮程度更甚於去美國加州迪士尼樂園」。入場費約3至4毫,可玩摩天輪、碰碰車等,到小攤位擲金幣換香口膠,人人擲個不亦樂乎,他卻寧可旁觀,「計條數是不划算的,當時每包綠箭牌香口膠才2毫多」。

■70後

兼職掙錢花在興趣

藝人「游生」袁文傑成長於1980至90年代,自言小時「無咩心機讀書」,每天放學最喜歡到遊戲機舖打機,10多元可打數局,「開開心心又一天」。他熱愛足球,喜歡英格蘭的阿仙奴,亦支持本地球隊精工、寶路華等,會與朋友到香港大球場觀賽,門票價值10至20元,「學生票有時賣5元,(買到)就特別開心」。他更會每周用4至5元購買周刊《足球世界》(圖c),緊貼球壇消息,至今仍保留荂A「這些雜誌跟我一輩子,一定不會丟」。

袁文傑也愛聽歌,他特別喜歡英國樂隊Duran Duran,也喜歡聽粵語歌如譚詠麟、張國榮等。中學時買不起黑膠唱盤,他會買卡式盒帶(圖d)請同學幫忙錄歌,「(在目錄上)你可了解到我當時聽什麼歌呢!」為儲錢買300多元的Walkman卡式帶機,他每周到酒樓兼職雜工,日薪60元,曾拿茖滮j盤杯從地庫跑4層樓梯到地面,「走到腳板僵硬,只穿黑布鞋,易跣亦會被滾水淋到」,又試過被經理罵到「眼濕濕」。下班後跑到銅鑼灣買卡式盒帶,「當時有個看舖的叫Philip哥哥,外語卡式盒帶賣42元一盒,他總給我少算幾元,當時覺得無限滿足,好有『face』謘I」掙得的錢他都用在音樂、足球等興趣上,「中學做兼職主要是滿足自己的興趣,我很懷念這段日子,是成長中很重要的事情,令當時心靈的滋養很大」。

■90後

慳錢縮食買潮物「我們當時好興扭卡。」談起用錢,藝人李蔓瑩(Renee)憶起有中學同學特別喜歡女子組合Twins,常到扭卡機抽每張1元的「YES! Card」,抽了數百張,儲了幾疊卡簿。Renee則精打細算,時至今日妹妹仍常說:「你真是很師奶!」她與弟妹3人,每逢農曆年都各留起1000元利市錢作「家人生日慶祝費」,無論如何也不會動用這筆「不動產」。若想買必需品以外的物件,就要設法慳錢,她中五便曾為買名牌銀包節衣縮食。當時流行Vivienne Westwood銀包(圖f),班上女同學都有一個,她們總愛慫恿:「你沒有嗎?人人都有,你都買一個啦!」李蔓瑩不好名牌,但敵不過群眾壓力,「我想買的那款,記得是600至800元,很貴。但沒理由跟媽咪說我要買名牌銀包,媽咪很慳家,以她的性格一定會罵」。她每日從20元的午飯錢省下幾元,如到街市買5元腸粉或炒河,到後期距離目標一二百元時,更直接不吃午餐,「每日20元,一星期就有100元」。兩三個月後終於儲夠錢,才跟母親道出小秘密。母親起初反對,但後來陪她去店舖買下銀包,「我很記得那是個英倫圖案的款式」。Renee現在希望可將錢用在家人身上,如請家人旅行或買貴重禮物送給母親,「這樣說好像很假,但我最疼愛的就是我媽咪」,中三時她便曾儲數百元給媽媽買頸鏈(圖e)。

■00後

隨心消費沒特別儲

中四生蔡冰盈自言沒理財觀念,零用錢每日50元,吃午餐買飲料便所剩無幾。她周末會跟朋友去街,看電影60元(圖g),有時吃韓燒,動輒200至300元。每年約2000元利市錢,「一般3個多月便會用完」。蔡冰盈享受跟朋友外出消費,但她卻並非好食懶做。例如她到畫室學畫,每月學費約1000元,是靠做快餐店的兼職掙來,時薪約30多元,有最低工資,「上班並不是太辛苦」,遇長假期更會多做幾天,有時一個月可掙3000多元。多了閒錢,她會買些小玩意,如近年流行的懶人火鍋,亦曾花100多元買顏料(圖h)。身邊同學用錢態度各有不同,部分像她一樣沒特別注意金錢分配,亦有同學花錢追韓星。儘管她沒有儲錢習慣,父母卻沒有微言,「(他們認為我)能維持(收入和支出)就可以了」。

■知多?

「使錢」?「駛錢」?「洗錢」?

日常口語常用「使錢」形容花費金錢,人們常誤寫為粵音同音的「駛錢」,但「使錢」早可見於南宋《朱子語類》:「日間使百錢,使去九十錢,留得這十錢這堙F第二日百錢中使去九十錢,又積得二十錢;第三日如此,又積得三十錢。積來積去,被自家積得多了,人家便從容」,以使錢存錢比喻孟子的養氣學說。更有一些人寫作「洗錢」,莫非「嫌錢腥」?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洗錢」應解作「把非法得來的錢款,通過存入銀行改變名義、性質成為合法收入」,即我們常說的「洗黑錢」,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文:鄭律銘

圖:鄭律銘、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311期]

 
 
今日相關新聞
文化專題:使錢也有「代溝」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