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一眾校記隨「藝遊維港」導賞員陳明柱(右二),游走在中西區海濱長廊至灣仔一帶海旁,觀賞逾20項雕塑作品。(圖:鄭律銘)
放大
 
陳明柱多次強調,不少藝術家均希望參觀者可與作品互動,如放置於香港藝術中心門外、由美國藝術家Hank Willis Thomas製作的《Ernest and Ruth》,為金屬製成的對話框,數名途人坐在其中對話,便深化了作品的意義。(圖:鄭律銘)
放大
 
韓國藝術家金泓錫的作品《像熊一樣的形狀》(圖:鄭律銘)
放大
 

[昔日明報]

 
港聞
 第21屆校園記者:無牆博物館 觸摸作品欣賞意念

【明報專訊】博物館的藝術品大多不准拍照、觸摸,或予人抽象、遙遠、孤高之感。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全港首個大型雕塑公園「藝遊維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2月開幕,採用「無牆博物館」概念,參觀者可透過觸覺等感官,與展品直接互動。展覽期至4月11日,其間「藝遊維港」賽馬會藝術教育計劃同步舉行,包括免費互動導賞、工作坊、教育活動等,加強公眾對藝術的認識。校記早前隨導賞員陳明柱欣賞展品,並細聽背後的創作意念和故事。

銅質熊看似垃圾袋堆砌

展覽期間,20多項雕塑作品於中西區海濱長廊至灣仔一帶海旁展出,由19名海外及本地藝術家創作,「藝遊維港」項目統籌之一謝佩瑩說:「希望通過展出的作品將藝術普及化,藝術就是生活,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小朋友,也可以學習和欣賞藝術」,因此歡迎大眾觸碰場內展品。其中韓國藝術家金泓錫的作品《像熊一樣的形狀》,便要透過觸摸才可全面欣賞作品的創作意念。驟眼看來,作品由多個塑料垃圾袋堆砌而成,校記觸碰後,發現表面材料是堅硬冰冷的銅質。陳明柱解釋:「這個藝術品運用了錯配的概念」,膠袋具飄逸感覺,作品卻用銅做成膠袋的外貌,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他續稱,藝術家把作品製成垃圾袋的外形,是想引起人們對固有觀念的反思,「垃圾袋給人骯髒的感覺,但做成熊的形狀大家喜不喜歡?」垃圾袋的形象,也有無限可能。

陳明柱表示,參觀者可以對各項作品有不同的詮釋。以由大理石和樹脂製成的《White Horse》為例,由英國藝術家Mark Wallinger創作,期望透過比例為1:1的純種賽馬雕像,探索社會身分的構成和英國經年久遠的社會階級觀念,諷刺當地社會的不公。陳明柱指出,作品展出地點鄰近政府總部,對於觀賞者而言,意義或有不同,「有人會聯想到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承諾香港回歸後『馬照跑,舞照跳』」,從中反思香港在殖民時期及回歸後的轉變,公眾觀賞作品時可各有想像。

藝術計劃強調互動 附設工作坊

是次藝術計劃強調互動,故除展覽外,附設不少工作坊及教育活動,供公眾或學校報名參與。計劃的工作坊策劃黃嘉淇認為,工作坊的成效不錯,她對其中一次經歷尤其深刻,當時她帶領幼稚園學生進行活動,內容與《像熊一樣的形狀》有關,翌日便見到其中一名孩子與家長再來參觀作品,令她有感「播下的種子,不知在何時就有收成」,推廣本地藝術文化的成果可透過一點一滴累積。

文:校記 連仲一、潘煒然

圖:鄭律銘

文字整理:鄭律銘

【文章經編輯刪節】

 
 
今日相關新聞
第21屆校園記者:無牆博物館 觸摸作品欣賞意念
校記感想
傳天手記:藝術體驗帶社區 鼓勵市民持續參與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