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南海擁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資源,位居世界第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組長黃暉日前回憶,2002年第一次去西沙永興島做珊瑚礁魚類調查時,「當年的西沙,真的像天堂一樣!」也讓黃暉率領團隊投入推廣「海洋牧場」的概念,透過修復珊瑚,盼能重現「海洋天堂」。 黃暉至今仍印象深刻,當時從船上一眼即可望見8米深的水底,潛入海中,色彩繽紛的珊瑚舞動其間,覆蓋率最高的區域可達90%;鮮豔斑斕的熱帶魚成群悠遊於珊瑚叢間,時見海龜棲行海底,附近漁民每天可撿上萬斤海參。「那時已經不是西沙最美的時候了,現在更是面目全非。」 1998年,地球發生過一次嚴重的聖嬰現象,全球約16%的珊瑚礁出現「白化」。加拿大學者曾公開預測,「即使現在能夠阻止全球變暖,預計仍有90%以上的珊瑚會在2050年前死亡。如果不及時加以干預,我們就有可能失去所有的珊瑚礁。」 近20年來,全球氣候暖化、海水污染、過度採挖等因素,中國南海的珊瑚覆蓋率已減少八成,也讓負責「種珊瑚」的黃暉憂心忡忡:「我們的專案愈多,說明原生的珊瑚狀況愈差。」在中國南海的海底沙石上,人工培植並播種珊瑚,不僅是一項科研,更是一份辛苦的勞作,充滿與時間、體力及精神賽跑的過程。 讓黃暉感到欣慰的是,相較10年前,如今珊瑚養殖與修復專案「更吃香」了,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熱愛並享受保護珊瑚的工作。例如2008年3月,張浴陽由全球珊瑚礁研究科系排名第一的詹姆斯•庫克大學畢業,即選擇放棄至澳洲大堡礁當志願者的機會,毅然加入黃暉的團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