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城市大學被指涉少報學生人數以獲更高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大學排名,本報發現各大學向QS呈報的教員人數,均與向教資會呈報的數字有出入,而QS在計算師生比例時,容許院校計算部分不會教學的研究人員。多間大學回應稱,教資會和QS的定義不同,故兩者人數會有分別。
QS容許計算部分研究人員
按照QS排名,其中一項準則是師生比例,理論上教研人員比例愈多、學生人數比例愈少,對評分有利。本報將教資會數字按QS要求的算式計算,港大、理大和嶺大的教員人數,均比向QS呈報的為少(見表)。港大、中大、城大和浸大都表示,按照教資會和QS的要求和定義提交數據資料。據了解,兩者統計方法不同,教資會要求院校呈報某一個指定日子的數字,QS則要求院校呈報整個學年的數字。
根據QS提交資料的指引,教員(academic faculty staff)是指在校內負責規劃、指導和承擔學術教學或研究的教職員總數,應包括在該大學最少已任職3個月、對教學或研究有貢獻的校長、副校長、教授、院長、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導師、研究員,以及博士後研究人員。指引又提到,計算教員時應排除研究助理、有助於教學的博士研究生、不進行教學或研究的駐院醫生、交換學者,以及來自其他大學的訪問學者。至於擔任學術職務的離校教職員,若因已退休或屬榮譽任命而不活躍,也應該排除。
謝永齡質疑QS「把尺唔準」
城大教職員協會主席謝永齡質疑QS的計算公式有問題,因為研究員不會教書,在計算師生比例時不應計算在內。他批評QS對數據的定義不清晰,認為QS作為量度大學品質的機構「把尺唔準」,提醒報大學的學生要小心,不要盲目相信排名。
中大發言人稱,刊載於中大年報的教學人員數據,與教資會及QS的定義均有差異,三者截取數據的日期亦各不相同。城大發言人表示,鑑於定義不同,香港院校向QS和教資會呈交的數據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是普遍現象。浸大發言人表示,QS和教資會的要求不同,例如計算相當於全職人數的方式、列入範圍的職級等,加上數據截止日期有別,所以兩者人數並不一樣。其餘院校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明報記者 鄧力行 黃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