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 國企改革路艱
分析:集權減阻力 料金融監管維持力度
習近平接任總書記及國家主席5年來,中國經濟發生巨大變化。對外人民幣獲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擁有國際認可儲備貨幣地位;A股納入MSCI指數,證券市場得到環球投資者認同;開通滬、深港通及債券通的互聯互通機制,是內地金融對外開放重要第一步。對內提出深化結構性改革,明確從「供給側」茪滼B理當前結構性問題;強調新常態新動力及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高槓桿仍困擾整體經濟,樓價愈調控愈高的問題依舊,加上人民幣轉向貶值,為防資金外流而執行一連串外匯管制措施,也被外界形容為市場化走了回頭路。
明報記者
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級經濟師姚遠表示,過去5年,中國在金融改革、發展普惠金融、扶持中小企及簡政放權方面表現不俗,但在國企改革與去槓桿方面,卻比市場預期稍為遜色。但他認為這並非中央無力解決這兩個問題,「過去5年,可以看到習近平花在反腐、加強鞏固核心權力方面的工夫比經濟改革更多,但這不代表習近平不重視經濟改革,相反,過去5年的集權,是為了未來5年減少阻力,能更好地推進改革」。
在國企改革上,姚遠指外界以為國企改革就是「國退民進」,實際上並非國有資本退場,並將企業拋向市場那麼簡單,「有些國企未必具備足夠規模獨立在市場生存,需要合併重組;有些國企可能已具備足夠的市場競爭條件,但如果不先將腐壞的部分挖走就進入市場化競爭,那麼腐壞隨時會逐漸擴大,屆時不單導致國有資產損耗,更可能影響就業,動搖經濟;因此國企改革首要是精簡強化,能夠在政府領導下比私企更有效能,具備足以在全球自由市場競爭的條件,做到這點很困難,因涉及經濟和政治層面」。
去槓桿見進展 GDP保6.5%
另一難題是去槓桿,這亦與國企改革息息相關。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報告,國企債務佔全部企業債務60%,但過去兩年國企資產負債率僅下降0.5個百分點,去槓桿不明顯;當中涉及到金融與實體兩類債務,需遏抑金融信貸增速過快,再透過債轉股等手段去消化包括國企在內的高昂負債率。今年內地明顯加強了去槓桿的力度,無論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穩妥去槓桿,還是習近平將金融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層面,都表明中央在這方面的決心。而事實上,金融去槓桿目前已取得一定進展,去年底以來,銀行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借貸有所下降,有[象顯示企業債務佔GDP比率已在上半年見頂;同時銀行同業發行縮量,銀行間債市槓桿率亦保持穩定。
姚遠認為,十九大之後,除非出現特殊變化,否則金融監管的力度維持現狀,已經足夠令中央可專心處理國企改革,以及注入新經濟動力,去彌補改革對經濟增長帶來的波動,因此在新一屆黨中央任期內,相信能看到兩大難題出現比較顯著的變化。
人幣中間價改革 走錯路重新來
另一方面,過去5年內地亦產生了一些經濟問題,例如2015年的股災、暴力救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人民幣中間價改革導致長達一年半的貶值及走資問題。「一個如此大規模的經濟體推行根本性的改革,歷史無先例,正如過去常說的,只能摸茈衈Y過河。」姚遠指出,有些時候中央方向正確,但走錯了路,「只能退回來,重新找一條正確的路」,像中間價匯改,目的正確卻沒有做好與市場交流,結果造成恐慌。
至於外界長期關注的中國GDP增速逐年放緩,姚遠強調,要推動改革,GDP就一定要承受放緩的陣痛,不過在2020年要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下,平均每年6.5%的增速仍然會是中央未來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