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下學年小學收生程序將展開,2017年《小學概覽》的網上和實體版昨天出爐供家長參考。本報統計,至少有20間學校列明加強學生建立國民身分認同的教育,有學校表示會舉行升旗禮,也有個別學校寫明要學生唱國歌,有學校提出採「滲透模式」推行國民教育。
教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鄭志強和家長聯盟發言人何美儀都認為,本港的國民身分教育要多從日常生活出發,也不要迴避中國發展的負面情G,因有正反事例啟發教育可更收效。
多校辦升旗禮內地交流
新政府上場後稱會繼續推動國民教育,教育局長楊潤雄亦說國民教育一定要推行,未來會適時加強,但不會設硬指標。本報昨查閱《小學概覽》,發現約500間學校中,至少20間學校列明要加強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見圖),多數透過與內地交流活動達至。
聖公會天水圍靈愛小學校長孔偉成表示,每年均安排學生參與內地交流,但不會揀選歌功頌德式的交流團。他說辦交流團首選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行程,如五、六年級常識科教授鴉片戰爭和國父孫中山事[,便會選擇到東莞和中山,參觀林則徐和孫中山紀念館,讓學生緊扣所學。不過,他稱近年有家長表明「不會讓孩子返內地」,令參加交流團的人數減少了兩至三成,他表示不會強迫學生參加。
周會唱國歌「感受莊重」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校長李玉枝表示,剛與內地某校簽訂姊妹學校協議,將帶學生返該姊妹學校參加猜燈謎、藤織、書法等活動,盼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至於在港如何令學生培養國民身分認同,李說常識科包括很多中國和香港的背景,如回歸、國慶、歷史等,都可令學生知道香港的由來和與中國的關係,「小學講及基本資料,如何判斷、理解便讓學生再大一點自己決定」。李玉枝亦表示,該校每月都有升旗儀式,每次周會都會唱國歌,讓學生感受國旗和國歌的莊重,「不止尊重自己國家,對其他國家亦然,也是一種公民教育」。
除資助學校,官立小學也有加強國民身分認同的措施。愛秩序灣官立小學校長崔家祥表示,該校除參加內地交流團、每月升旗外,也有在早會講解5分鐘關於中國的事宜,如科技發展、孝順故事、中國地理常識等,讓學生更認識祖國。
學者:不應迴避中港異同
教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鄭志強表示,小學常識科對中港解說充分,不需獨立成科。除照本宣科,他認為教師可分享更切身事例,他稱中港矛盾、內地遊客舉措等學生都看在眼堙A教師在訴說中國富強和較香港先進的一面之餘,也應分享日常事件,向學生講述中港的異同,並講解可如何包容,「不應迴避,要闊些去看」。
家長聯盟發言人、曾任中學教師的何美儀表示,對小學生來說,數天的交流對建立國民身分認同作用不大,但這些交流團可用作訓練學生自立。何認同要建立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但時下課程「死板」,應把握時下情G正反解說,「見到中國負面新聞時要講,解釋不止中國,所有國家在改變過程中都會經歷,教導學生包容,延伸到平日見到人插隊等,可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