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民粹主義 Populism
【明報專訊】民粹主義沒有統一定義,泛指以民意為本,反對精英階層統治,要求將權力還予平民的想法;當大量民眾不滿現狀,感到自身權利、財產被剝削時,特別容易出現民粹主義。民粹主義一詞亦多具貶意,指煽動極端情緒、非理性、鄙視建制組織、崇拜個人魅力等。激進右翼民粹主義(radical right-wing populism)則是歐洲自1990年代起藉移民問題衍變出來。激進右翼民粹主義大多堅持排外,強調本土民族文化的優越。
英國:脫歐
英國2016年6月全國公投中,脫歐派以輕微差距勝出,主張留歐的首相卡梅倫下台。民調顯示低收入、低學歷階層傾向脫歐,有分析指與國內民粹情緒高漲有關,部分英國人視多個負債的歐盟國為經濟負擔,又憂慮歐盟國移民繼續搶走英國人工作機會,而政府未有妥善處理問題,人民與統治階層的矛盾加劇。
美國:總統大選
2016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選前不被主流看好的共和黨特朗普當選,同樣被視為是民粹主義的勝利。特朗普自參選以來一直被指走民粹路線,主張本土優先,如聲言將製造業生產線移回美國,為美國人創造就業機會,言論更多次煽動反對移民、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思想,成功爭取大量白人勞動階層的支持,最終力壓獲較多高學歷選民支持的希拉里入主白宮,被指是基層人民對精英主義的反撲。
歐洲:難民及移民問題
近年因敘利亞戰事不斷,大量難民湧進鄰近國家。瑞士第一大黨人民黨(SVP)是激進右翼民粹主義的政黨,主張對難民採強硬態度,反對收容難民,獲得支持。SVP於2016年2月發起公投表決是否驅逐兩度違法(即使觸犯輕微罪行)的外籍人,惟遭公投否決。2017年2月,瑞士亦公投決定放寬公民權規定,簡化移民第3代的入籍申請手續。公投結果被視為當地極右陣營的挫敗。政府和大部分政黨與議員都支持放寬規定,SVP則將公投的討論焦點集中在伊斯蘭教及國家安全,聲稱放寬規定會引來愈來愈多穆斯林,威脅「瑞士價值」。
法國:總統大選
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由中間派親歐的馬克龍與極右國民陣線的馬林勒龐競逐,被指是「全球化」與「民粹主義」兩種政治主張對決。
馬克龍主張自己是「愛國者的總統」,以團結法國為己任,對抗「民族主義威脅」;選舉期間馬林勒龐則利用法國社會的憤怒情緒,打反全球主義及反精英牌,聲稱她是屬於人民的總統候選人,並指馬克龍是建制代表。有指馬林勒龐在首輪得票高,顯示藍領工人不滿情緒升溫,他們感到自己是全球化及歐盟整合下的輸家。最終39歲的馬克龍以66.1%得票率,擊敗馬林勒龐,成為法國歷來最年輕總統。
經濟全球化×貧富差異
經濟全球化令全球交易更便利,但同時因大型企業傾向於人工成本較低的地方設生產線,許多已發展國家的基層勞工因生產線外移而失去工作,無法在經濟全球化中獲益,而專業人士、精英階層仍繼續受惠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優勢,貧富差異日漸擴大,這被指是民粹主義冒起的原因之一。
「體面的民粹主義」
近年香港被指出現民粹主義。2016年大年初一,食環署職員到旺角驅逐無牌熟食小販,引來民眾聲援,事件發展至警民之間的暴力衝突,被政府定性為「暴動」。然而,示威者的暴力對抗手法亦得到部分市民支持,「勇武派」開始進入主流視線,涉嫌參與事件被控暴動罪的本土民主前線成員梁天琦更於同年的新界東立會補選獲超過6萬張選票。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講師袁彌昌撰文,以2017特首選舉參選人曾俊華(圖)獲大量市民支持為例,指近年亦出現溫和化和主流化的新型民粹主義,稱為「體面的民粹主義」(decent populism)。儘管這些體面的民粹主義者大都接受一些稍為脫離規範的事情,但他們仍然認為社會是需要有規範的。如大多數港人都支持民主,但不代表他們接受以激烈手段爭取民主。
[通通識 第4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