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看通識:Peppa Pig 社教化由學前開始
【明報專訊】每個年代都有其經典卡通人物,令人難忘。相信現今年代的初中生一定會記得Peppa Pig(《粉紅小豬》),由2004年首播以來,至今Peppa Pig已經播映逾10年了。美國的迪士尼卡通固然受歡迎,但英國出品的Peppa Pig卻有超前的趨勢,後者在短短10年間已在逾170個國家播放,產品數量超過12,000款,出版書本及DVD不計其數,市值約20億美元。要比較的話,體育品牌Adidas及服裝品牌Uniqlo在2016年約值70億美元,Peppa Pig的身價已有這兩個牌子的近三分之一。為什麼Peppa Pig大受歡迎?該動畫的文化意涵是怎樣的?
動畫的社教化功能
Peppa Pig由3個英國動畫師所創作,品牌的成功令他們名利雙收,報章雜誌訪問他們為何動畫能夠風靡全球,作者們有以下看法。
第一,有別於一些不斷亂衝亂撞以求刺激小孩子感官的卡通人物,Peppa Pig的編劇刻意將劇情寫得非常簡單日常,節奏明顯較慢,對白亦不涉任何粗鄙用語,令父母安心給小孩觀看。
由小朋友視點出發 引起共鳴
其次,Peppa Pig的畫風堅持由孩童的視點出發,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例如主角Peppa一家住的房屋在山頂位置,兩邊是斜坡,附近沒有其他房屋,雖然不合乎現實,這卻正是小孩子平常畫屋子時會畫成的模樣,因此觀看的小孩子會很投入畫面之中,不自覺地愛上這齣動畫。
最後,Peppa Pig以各種動物如豬、兔子、羊作為主角及其他角色,抹去了性別或種族等對學前兒童來說較為深奧的分歧。
反之,角色所經歷的場景提供了很重要的社教化養分,這些場景包括上學、學校旅行、分享玩具、和好朋友鬧翻、和祖父母相處等。
動畫甚至有一集是關於環保回收的,該集的主題歌曲是這樣唱的:「Recycle recycle we're going to recycle…tin cans…bottles…newspapers…Recycle recycle we're going to recycle」。簡單的旋律和歌詞,足夠讓孩子對環保回收得出一個正面印象,可見英國的動畫文化意涵的確走得頗前,卻不會流於說教。
性別角色與市場反應
如果將Peppa Pig放在全球化的脈絡,這品牌於各地市場的營運發展對通識學習也有一定啟示。原來部分中東國家的觀眾仍未能在電視看到Peppa Pig,有猜測是這些國家都是父權社會,而Peppa Pig中的性別角色被指是「貶低男性,抬舉女性」。批評者的論據是主角Peppa的父親Daddy Pig「論論盡盡」,不時被子女取笑為「Silly Daddy」,相反母親Mummy Pig則顯得聰明能幹,令人尊敬。看過該動畫的同學不妨想一想,你是否同意這個觀察。
至於中國市場早年不歡迎Peppa Pig則是基於不鼓勵市場進口外國文化產品的國家政策,擔心外國的意識形態未必符合內地「主旋律」思想。中國政府提倡內地家長購買國產的動畫和繪本,不過大部分家長都認同國產的兒童娛樂產品太過說教,不及外國的生動有趣。事實上,2015年6月Peppa Pig已正式登陸中國,短短兩年已深受內地家長和兒童熱捧。
文: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獎教師 許承恩
[通通識 第4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