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engagement 與讀者建立關係
【明報專訊】探索媒體出路
報紙媒體大搞網上內容,不知不覺已有20多年光景,由最初只是將印刷媒體的內容一式一樣放上網,到後來發展至多媒體製作,由文字、相片,到拍片、製作動畫,以及提供報紙以外的即時資訊、即時分析,爭取點擊率、催谷瀏覽量,希望爭取網上廣告收入,但從外國經驗來看,這條路並不順利,更多媒體已轉向大談與讀者的engagement,爭取忠心的網上讀者訂閱,以支持自身媒體的發展。《明報》未來亦希望改善讀者透過手機、電腦看網上內容的體驗,凝聚更多支持者。
《明報》「搞網」的時間不短,近年透過社交媒體包裝、推廣每日報紙及即時新聞的內容,亦見成績,即時新聞專頁由兩年前21萬人讚好,現在已增至逾31萬,還有10多個相關明報facebook專頁,將報紙內容以更佳狀態呈現讀者眼前,目的是希望讀者不會錯過豐富的內容。
「流量是王」時代已過
但問題是traffic is king的時代已過,更多的點擊亦未必能按比例轉化為收入。過去有媒體為求有更多人瀏覽,出現所謂的「標題黨」,嘩眾取寵地起標題以吸引眼球,但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來這有損媒體本身的形象,二來只靠traffic爭取回來的網上廣告收入,亦不是很可觀。近年外國媒體便重視與讀者建立關係,relationships are king,透過媒體這界面,凝聚一班讀者,再透過他們閱讀的習慣及行為,分析他們的數據,再謀商機。
要與讀者建立關係、增加讀者的engagement,facebook Live是其中一個嘗試。3月26日特首選舉投票日,《明報》預先在點票會場架設專屬流動網絡,作了一次長達5小時的facebook Live現場直播,無間斷直擊投票、點票、宣讀結果,其間記者實地旁述,並邀請專家助陣,即時點評點票走勢,為觀眾提供更多補充資料,結果全日直播共錄得逾12萬不重複人次收看,讀者一邊看直播,一邊留言點評,增加互動。另外,適值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明報》也會透過網上平台徵集香港人的回歸故事,種種活動希望爭取與讀者的互動。
網絡世界非常現實,今日讀者有幸瀏覽你的界面,若有不好的體驗,便不會輕易再回頭。《明報》創辦多年,新聞內容紮實,實有市場,但如何令讀者透過手機、電腦睇得舒服, 又切合不同人的閱讀新聞興趣,是我們的一大挑戰。
副總編輯 施嘉雯
(明報58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