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童自殺情G令人關注,香港明愛與城市大學去年以問卷訪問約900名高小及初中生,量度他們的自殺潛在風險,結果分別有三成小學生及四成受訪中學生為潛在個案。有家長表示,小一的女兒因難以適應學習環境,曾多次表示欲輕生,幸在社工幫助下,情G得以改善。
逾半潛在個案稱曾有死念
香港明愛與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去年9至10月以問卷訪問兩間小學共449名小五至小六學生,以及4間中學共464名中一學生,評估學生自殺風險。研究按焦慮鬱結、家庭困境、自殺意念3個類別量度學童自殺潛在可能。問卷設30條是非題,答「是」得1分,得11分或以上列為潛在自殺風險個案,10分或以下屬普通個案,結果分別有31%小學生及40%中學生為潛在自殺風險個案。
調查發現142名小學生屬潛在自殺風險個案,當中52%曾有想自殺念頭;56.7%感到周圍的人不喜歡自己;50%覺得沒自己的存在,身邊的人會更快樂。在中學樣本中有187名潛在自殺風險,當中48.6%曾有想自殺念頭;86.4% 感到周圍的人不喜歡自己;49.1%覺得沒自己的存在,身邊的人會更快樂(見圖)。
壓力大高風險 針對高小中一調查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表示,學校會跟進潛在自殺風險個案,深入了解學童的情緒及提供支援。郭黎玉晶表示,小五、小六面對升中壓力,中一生亦面對適應轉變,自殺風險較高,家長要加倍留意子女的情緒變化,如他們經常自責無用、無希望等均是警號字句;不應只鼓勵他們積極面對人生,而忽略學童的感受,應多聆聽他們的心聲。
鼓勵「世界美好、努力面對」無幫助
育有兩名子女的張太,長子今年就讀中二,幼女就讀小二。張太說女兒自小較情緒化及自卑,小一時曾多次向她表示太多功課「唔想做人,好辛苦」,女兒的話令她大驚,故經常鼓勵女兒世界很美好、應開心地生活、努力面對一切,冀改變女兒輕生的想法,但事情未見有改善。就讀初中的長子亦經常發脾氣,對她粗言穢語,兩名子女令她身心疲倦,曾想過逃避。
工作坊學疏導情緒 關係改善
為協助子女疏導情緒,張太在學校協助下參加工作坊,學懂不應否定子女的情緒,在輔導過程中應先了解子女的感受,再一起找出問題原因及解決方法。
張太說女兒最近在游泳比賽中輸了大哭,以前她會鼓勵女兒不需要因為輸而不開心,但現在會跟她說「我明白你不開心」。她說工作坊的內容很實用,現在與兩名子女的關係改善不少。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2100萬元,與香港明愛、生命熱線及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合作,推出3個預防自殺計劃,預計3年內惠及逾8000個學生、家長、教師及義工,並為有需要學生及家長提供500節情緒輔導,每節為1.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