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站 創共軌飛行模式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前日完成首次「太空加油」任務,中國全面邁入太空站時代。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在北京舉行太空實驗室飛行任務有關情況發佈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表示,中國預計在2019年至2022年前後進行載人太空站建造,目前規劃總重90多噸,並可再進行拓展。這座在21世紀建造的太空站,將盡量採用最新科技,系統、部件、水平達到世界一流。此外,中國將採用共軌飛行模式,在太空站搭載類似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和研究。
中國載人太空站工程在2010年9月正式立項,分為太空實驗室和太空站兩個階段實施。
實驗室收官 邁進新階段
2016年以來,通過長征七號火箭、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以及今次的天舟一號任務,太空實驗室階段任務已全部完成,正式全面邁入太空站階段。
具拓展能力 能在軌組裝
「我們的太空站有着自己的特點」,王兆耀表示,中國太空站的規模適度,並具有拓展能力。太空站本體是60多噸,加上飛船和貨運飛船是90多噸,目前這一規模已可以滿足中國需求。此外,中國太空站還可以拓展三個艙段。同時,中國太空站的總體方案進行優化,太空站有機械臂,還有轉位機構,可通過這些設備和太空人的配合進行在軌組裝建造,建造方案比較靈活、可靠。
中國太空站的建造,創新了共軌飛行模式。王兆耀表示,在太空站專門設計有一個新型平台裝載着大型光學設施,類似於哈勃望遠鏡,用於天文的觀測和研究。這個平台可與太空站共軌飛行,在需要的時候還可與太空站對接,太空人出艙對其進行維護和補給,滿足光學設施要求的極高精度和穩定度,又可以滿足它平時的工作條件。這一設計開闢了整個分佈式太空站架構的創新模式,獨具中國特色。
採最新技術 接通互聯網
200多噸的國際太空站、100多噸的和平號太空站都在上世紀開始建造,中國太空站將成為21世紀人類設計建造的第一個太空站。王兆耀表示,中國太空站將利用最新的技術成果進行研發,比如過去的太空站沒有網絡,現在可以把網絡都放到中國太空站上,將來可與互聯網互通。目前,中國太空站研製建設工作按照計劃正穩步推進,關鍵技術、方案都已完成,正在進行的是相關飛行產品初樣階段的試驗等。